查文庫>說課稿>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精選6篇)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精選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1

  一、設計意圖

  在這次優質課評比中,我抽到的題目是《物體的轉動》,因為這個課中班已上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限制,對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不是瞭解得很透徹,自從上次家長半日活動後發覺中班幼兒對科學領域很感興趣,因此我降低了難度,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淺些,選擇了中班進行教學。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要儘量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並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重難點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並在操作、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設計了課件讓幼兒能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於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瞭解並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為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物體是怎樣在轉動的原理。

  三、活動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傘、鍾、腳踏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四、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為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講述

  法、操作法、啟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透過親生經歷並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來引出轉動並揭示課題:

  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開啟?剛才你是怎樣把蓋子開啟的?

  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鍾、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透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

  (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

  (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後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麼在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瞭解轉動原理。

  3、最後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著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於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裡,以加深印象。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2

  一、設計思路

  上週一的早晨,一位家長為孩子交完生活費,我順手放進提包裡,一會兒,只聽見“啪”的一聲,我的包蓋自動合上。這一聲響引起了班上孩子們的興趣,他們紛紛跑過來問:“老師,你的包蓋怎麼會自己合上呢?”看著孩子們充滿好奇的眼神,我又伸出手去開啟包蓋,“啪”的一聲,包蓋又自動合上。這更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孩子們爭先恐後地伸出手來,紛紛嘗試這神奇的包蓋。在孩子們玩的時候,我想起了新《綱要》中提出:科學教育就是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而現在這小小的磁鐵,競引起了孩子們這麼大的興趣,何況這種現象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見到,例如孩子們文具盒中的磁鐵、媽媽錢夾中的磁鐵、家裡冰箱門上的磁鐵等等。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探索和發現問題,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二、說目標

  本次活動遵循《綱要》精神,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我有意識地創設環節,引導幼兒相互協商,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互相討論在探索中的發現,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我為本次活動制定以下目標:

  1、初步認識磁鐵,在遊戲和探索中瞭解磁鐵的特性。(重點)

  2、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難點)

  3、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

  三、活動準備

  結合幼兒好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我為孩子們準備了以下操作材料:

  1、每位幼兒一塊磁鐵,放有木頭積木、塑膠積木、一元硬幣、回形針、玻璃球、布頭、鑰匙(銅、鋁、鐵)的玩具筐一個;

  2、每組兩個分類盒,分別畫有形象的圖案(一個盒上是和磁鐵手拉手,一個盒上是和磁鐵眼瞪眼,手背後);

  3、每組一筐放著一些一元硬幣的雪花積木;

  4、兒歌《找朋友》音樂伴奏帶,錄音機。

  四、說過程

  新《綱要》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應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在探索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次活動我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一)、開始部分:師玩魔術“會跳舞的鐵釘”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

  一枚鐵釘在白紙上翩翩起舞,你知道這些鐵釘怎麼會跳舞嗎?相信孩子們看到這裡一定會十分驚奇。此時引出磁鐵也就順理成章。

  接著為每位幼兒發放磁鐵,讓他們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磁鐵的外形特點。

  這一環節,把知識融入遊戲,讓孩子們在玩兒中學會探索和發現。

  (二)、基本部分

  幼兒自由探索,嘗試分類。透過第一個環節,相信幼兒已對磁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索它的奧秘。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為每位幼兒準備了操作材料,讓他們自主地去探索和發現。

  1、磁鐵還能把什麼物體吸起來呢?你面前有很多材料,你自己動手試一試吧!

  幼兒一邊動手實踐,一邊和同伴交流。

  2、在幼兒探索的基礎上嘗試給玩具筐裡的物體分類。每組發放兩個分類盒,按照盒上的圖案投放物體,能被磁鐵吸起的放一個盒裡,不能吸起的放另一個盒裡。

  幼兒在自由探索中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的,還需要教師把他們獲取的經驗進行整理。

  3、師幼交流經驗

  科學領域教育的方法:

  一方面強調幼兒親自動手,透過觀察、實踐等方法認識自然、探索自然;

  另一方面也強調教師的介紹和引導,透過展示、討論、遊戲等方法向幼兒介紹有關資訊,幫助幼兒豐富、總結他們的科學知識。

  活動中,教師透過提問,引導幼兒自由發言,充分說出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最後得出結論:不是金屬的物品不能被磁鐵吸起,磁鐵只能吸起鐵、鋼等金屬製品,但也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被磁鐵吸起,例如銅、鋁等。

  這一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部分,活動目標的大部分在此環節完成。在這裡,幼兒不僅參與了自主探索,還嘗試了分類,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經驗交流,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這也正符合《綱要》精神: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幼兒的學習中只充當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角色。

  五、結束部分

  透過幼兒實踐活動,解決生活中一些問題。每組發放一筐散放著一些一元硬幣的雪花積木,讓孩子們想辦法怎樣才能快速地把這些硬幣從雪花積木中取出。幼兒討論,想出辦法用磁鐵把它們吸出來。

  這個環節讓幼兒學會把已有知識靈活運用,遇到問題積極想辦法解決。

  六、延伸活動

  幼兒在《找朋友》樂曲伴奏下,拿磁鐵在活動室內找一找哪些物品能被吸引,一邊找,一邊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以鞏固對磁鐵特性的認識。

  透過本次活動,使幼兒在完成既定目標的同時,在其他領域也獲得了經驗。

  本次活動涉及的領域

  1、數學領域:幼兒在實踐操作中嘗試給物品分類。

  2、語言領域:幼兒在探索中相互交流,語言能力得到了很好發展。

  3、社會領域: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本次活動所用操作材料的投放為了使每位幼兒都能夠動手操作,我準備了平時比較常見的操作材料,同時,針對中班幼兒比較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一特徵,活動中,操作材料是一步步分層次投放。這樣,不僅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還能激發他們不斷探索的興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3

  一、說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兒童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兒童“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秘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兒童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兒童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兒童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兒童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兒童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兒童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幼師給足兒童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兒童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幼師透過觀察思考和設定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與兒童有效地互動。讓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幼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兒童一臂之力,對兒童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兒童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兒童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透過為兒童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兒童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幼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兒童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秘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兒童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幼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兒童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秘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兒童的探索興趣引向幼師要求的方向,將兒童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兒童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定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秘密?”,“引”發兒童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兒童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4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紙》,我將從內容、幼兒、目標、準備、教學法以及活動流程幾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幼兒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中班幼兒已開始觀察周圍生活環境及其變化,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探究問題,積極動手、動腦。班上大部分幼兒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問這是什麼?為什麼蠟光紙會有顏色呢?皺紋紙為什麼不是光滑的呢?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探索各種紙類特徵的活動,來滿足幼兒的探究慾望,讓他們透過探索和實際操作擺弄,獲得切實的生活經驗。而他們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比較、操作、表達的能力,已能觀察到事物現象的細微之處,也有針對性表達的能力,這些為本次活動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準備。

  二、說內容

  幼兒科學教育對幼兒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開展好科學教育,就要理解什麼是幼兒科學教育,幼兒科學教育是什麼,其實科學就在幼兒的身邊,就是幼兒經常接觸到的物質世界,如小鳥為什麼能飛?蝌蚪怎麼變青蛙?月亮為什麼會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幼兒樂於學習的科學。紙是孩子們生活所能經常接觸到的,如圖畫紙、蠟光紙、皺紋紙等,孩子們經常都會很會發出很多疑問:為了滿足孩子好奇和探索的願望,落實《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我選擇了《各種各樣的紙》這個科學活動內容,讓孩子透過收集、觸控、比較等方法讓孩子充分探索和感受紙的不同種類和特徵。

  三、說目標

  為了在幼兒科學教育目標的構成和內涵上更為強調“注重幼兒的樂學和會學”,強調“注重活動的過程”。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內容特點以及中班科學領域目標,我從情感、態度、能力的三維目標上來定位: 1、初步瞭解各種紙的種類,感知紙的特徵和用途。

  2、對玩紙感興趣,提高動手能力。

  3、知道紙很有用,懂得節約用紙。

  以上活動目標既有知識經驗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又有愉悅情感的體驗,融合了各領域的目標要求,體現了目標的整合性。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在初步瞭解各種紙的種類和用途,難點定位於感知紙的特徵。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幼兒以及環境材料的積極互動,中班幼兒的思維還具有具體形象性,他們必須藉助豐富的環境材料來獲得知識經驗。為了更好的完成活動內容和目標,我和幼兒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準備:

  1、經驗準備:請家長帶幼兒參觀紙製品商店,感知了解各種各樣的紙。

  2、材料準備:多媒體《紙製品》、各種紙、剪刀、水、筆、固體膠。

  2、環境準備:收集各種各樣的紙,佈置成展示區,供幼兒觀察分享交流。

  五、說教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活動中我除了以親切、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還挖掘此活動價值組織教學,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 多媒體展示法、探索討論法、收集分類法等。幼兒與成人的學習動機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理解水平還很膚淺,容易受到興趣的影響和支配,他們往往對探究物件的感興趣程度決定了他們在活動中的注意力,所以活動內容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是一節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才用了以下幾重學法:觀察記錄法、操作實驗法,這些教學法我將結合以下或偶的那個過程作具體闡述。

  六、說活動過程

  本活動我將透過緊緊相扣的4個大環節來開展:(一)展示欣賞,引發興趣。——(二)分組探究,認識紙的種類特徵。——(三)動手實驗,認識紙的特性。——(四)播放課件,瞭解紙的用途。

  (一)展示欣賞,引發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活動之前,我先讓孩子展示自己收集的紙張,向自己的同伴、老師來介紹,自己收集的紙是什麼樣的?它有什麼特點?猜猜這是什麼紙?引發幼兒的自信心和興趣點,調動幼兒興趣。同時也為下個環節的開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分組探究,認識紙的種類特徵。

  為了落實活動的重點,本環節我將圍繞3個小步驟,運用觀察比較法、探索交流法、觀察記錄法等多種教學法來進行:

  1、 出示記錄卡,教師講解探究要求:“看一看有幾種紙,摸一摸不同紙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比一比不同的紙有什麼不一樣?

  2、 分組探究,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探究紙的種類特徵,並進行分類。

  3、幼兒交流分享經驗,師出示大張記錄卡,梳理幼兒對紙種類和特徵的認識。

  師小結:紙有多種多樣的,它們顏色不同,厚薄不同,軟硬不同。

  (三)動手實驗,認識紙的特性。

  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採用操作實驗法、觀察討論法、感知觸控法等教學法,本環節將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各種紙類的瞭解,是完成活動重點的一個重要環境。我將透過3個小步驟來進行:

  1、介紹操作材料:各組在原有各種紙的基礎上,增加水、筆、剪刀等工具。

  2、幼兒分組實驗,並思考,你發現了紙可以怎麼樣?

  3、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輕聲交流實驗結果。(透過摸一摸、揉一揉、折一折、撕一撕、吹一吹等方式感知紙可以折、剪、揉、寫字畫畫,還可以用水玩玩紙,看一看紙會發生什麼變化。) 教師小結:紙具有易燃、易撕、易溼、易皺、可折、卷、體輕等特點。

  (四)播放課件,瞭解紙的用途。

  本環節將作為突破活動難點的重要環節,因此我採用了多媒體觀看法、討論法、經驗講述法,讓孩子透過課件的觀摩、交流、討論,瞭解紙的重要用途,並透過讓孩子講講自己的生活經驗,如你是如何愛護紙張的,引發孩子的共鳴,落實活動的難點。

  1、觀看課件,瞭解紙在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2、啟發幼兒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用紙做的?紙可以做什麼?

  3、教育幼兒愛惜紙張和書本。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有趣地去觀察、實踐、創造、體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由此,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找規律》,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中主動創設活動、參與活動,積極投身實踐,這樣幼兒身心才能獲得較大、較快的發展,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二、說目標

  1、透過活動,幼兒學習按某一特徵有規律的間隔排列。

  2、在探索尋找活動中,選擇不同的方法嘗試有規律排列;並培養幼兒有初步的推理能力,發展幼兒創造力。

  三、說重點

  活動的重點:能在各種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規律。

  四、說難點

  活動的難點:在有規律的排列中會表現2——3種規律。

  五、說教法

  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觀察法、操作法、嘗試法等幾種方法,動靜交替,使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做做等活動中,邊玩邊學。還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能夠使其自由探索、發現、生動活潑的環境,讓幼兒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

  六、說活動流程

  活動分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動手操作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嘗試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讓幼兒自由探索,活動一開始以遊戲引入,讓幼兒尋找卡片,觀察卡片上有什麼,找找卡片上不同的變化,說說各種事物的不同排列,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運用遊戲法能使幼兒參與活動的慾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透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發現、感知各種物體排列的規律,學習按顏色、幾何圖

  形、圖案間隔排列的方法,這是活動中的重點。活動中讓幼兒動手操作,找出物體的規律,並將規律補完整,以加深鞏固有規律的間隔排列的方法,培養幼兒初步的推理能力。由於每一個幼兒都不在同一發展的起跑線上,所以在補規律的操作活動中準備教學具時,按幼兒的能力來分,能力強的有2——3種規律,能力弱的有一種規律,再根據幼兒自身特點和發展進行個別指導,使每一個幼兒都成為主動活動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獲得發展。

  第三部分是讓幼兒嘗試自由排列的活動。這是活動中的難點,讓幼兒嘗試在有規律的排列中表現出2——3種規律,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

  中班幼兒科學活動說課稿6

  一、說活動教材:

  中班科學活動《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的主題。在幼兒“玩”的過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你們發現吹的泡泡有什麼秘密”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自然生成了這個主題。目的在於保持幼兒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讓幼兒們真正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達到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我為本次活動制定瞭如下三條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2、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三、說活動重點、難點:

  此次活動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幼兒更深層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慾望。因此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為“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瞭解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將“嘗試運用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發展學習的自主性”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方法:

  為了構建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讓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體現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識運用了以下三種教育方法:一“順”,二“引”,三“助”。

  “順”即順應幼兒的活動,為他們提供有關主題的資料及活動所需的材料,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導幼兒生成和建構新的主題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透過觀察思考和設定開放性問題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與幼兒有效地互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助”即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助”幼兒一臂之力,對幼兒進行點拔,藉助當時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題,把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五、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共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在本環節中,為他們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讓幼兒觀察並提問:“這些工具能做什麼?”,以問題引出課題“吹泡泡”遊戲,激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建構新知做鋪墊。

  第二環節:感知探究。

  在本環節中透過為幼兒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透過運用各種感官,積極地觀察、操作和實驗,教師則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藉助開放性的問題:“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什麼秘密了?看誰發現的多?吹泡泡的時候,你們發現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用“引”的方法,啟發引導幼兒在“玩”中體驗泡泡的特性。

  第三環節:體驗驗證。

  在本環節中,教師捕捉隨機教育的契機,藉助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邊觀察邊記錄想象結果時,對幼兒感覺疑惑的問題“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狀應該是怎樣的?”,利用開放式問題:“你用的是什麼形狀的工具?你發現吹出的泡泡都有什麼秘密?進行適時點拔,把教育活動的難點轉換為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教師要求的方向,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同時抓住幼兒互相交流、表現、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過程和結果的契機,設定開放式問題“每個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結果,有什麼秘密?”,“引”發幼兒進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讓幼兒對探究結果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結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