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關於《傷逝》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傷逝》讀後感

關於《傷逝》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傷逝》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逝》讀後感1

  對於我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說《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裡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說,往往書裡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裡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裡有這麼一句:

  “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說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著》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著。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脫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為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說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裡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裡,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傷逝》讀後感2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感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述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感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資料深刻龐雜。

  涓生和子君他們單純追求個性解放,感情至上,走個人奮鬥的道路,最終造成了杯具。

  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感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述,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感情正是那個提倡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終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

  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感情的過程,那裡能夠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也難怪日後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而涓生之後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

  涓生衝動的,甚至是不負職責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並沒有堅定他的感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裡隱藏著不穩定性。

  總之,《傷逝》中子君是個杯具性的人物,她對感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杯具色彩。涓生的“無愛之愛”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杯具化程序。

  《傷逝》讀後感3

  子君走了,涓生說:“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我的感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明白當她分明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著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於她的感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於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可是之後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据,油雞們逐漸成為餚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嘆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說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並且變得更加徹底。感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絡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感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感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麼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著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期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著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向都是那麼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麼地無私,以至於連回報都忽視了。可是,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著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感情為何如此脆弱?無辜地被扣上“罪惡”的頭銜。當所有的矛頭指向感情,我們也只是悲哀地選擇結束。是感情的錯?還是我們不夠堅持?當感情遇上現實,感情就被扼殺了,怪現實太殘酷,還是感情太脆弱?其實感情沒有錯,現實也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身,我們總是主觀地把感情和現實聯絡在一齊,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拋棄感情似的,所以感情輸給了現實,是那麼地無奈。

  得到的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為何要等失去後才明白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於事無補。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屬於你。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向挑她的小毛病,就不會發現她的優點。如果你努力發現她的好,那麼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遇,相識,相知,難道還要相離嗎?一份感情,的確來之不易,為什麼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殺感情,感情真的很脆弱。兩個人在一齊,就是要不斷地磨合,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為你付出的人吧,同時要有顆感恩的心,懂得去回報。感情就是那麼脆弱,需要雙方的共同的呵護。輸什麼,也不能輸了自我。

  《傷逝》讀後感4

  讀著魯迅先生的《傷逝》,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實中的他和你。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願入地獄的悔恨。雖然涓生的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於社會解放的過程。那麼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複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後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最後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於是決定“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在決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闢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捨,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閒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裡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後“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恐怕是錯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於是,他們的.愛情走向在開始就已經有了明顯的差別。子君是義無反顧的,從他們最初交際半年時的對話,她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我是我自已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直到面對涓生熱烈地追求,她果斷地捨棄家人,將整個社會拋在身後,毅然地跟著涓生。這是一種對社會的背叛,是不符合大眾化的,是當時那個時代不相容的,但子君卻堅強地選擇了那樣沒有退路的愛,其中的勇改和無謂又豈是你我能體會的?但涓生最後卻用“所謂的真話”把她推向地獄,雖然文中沒有交待子君的死因,但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在當初他們同居時,她的叔子已經不認她做侄女,可見家庭反對之強烈。那麼子君被涓生“逼”回到足以被唾沫淹死的家族中,私訂終身、未婚同居,這諸多罪狀,還不夠她死一百回嗎?這便是涓生悔悟時說的“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這重擔也便真的“壓”死了子君,毀滅了涓生贖罪的機會,完全破滅了他們的愛情。從而更加突出了涓生的不負責任,自私陰暗,這也正是魯迅先生的一慣寫法,不同的是,這次揭示的是人性弱點的陰暗面。

  我們應該值得借鑑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讀後感5

  《傷逝》是我看過的魯迅作品裡,最平緩和娓娓道來的一部唯美的小說,如果不是註名是魯迅所著,我甚至看不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沒了憤慨,沒了譏諷,只有平靜而舒緩地給你講述一個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故事,真的很不象他老人家的風格,他又在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子君,一個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期待的女子,在生活的煩瑣下,終於成為一個斤斤計較的小女人。其實,這麼多年過去,我們每個結婚的女人身上哪個能沒有子君的影子,誰還會整日地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裡?我們是不用再為生活的艱難去豢養幾隻雞,也不必和鄰居的無知女人比這比那。但是我們仍然延續著子君的好多做法,我們自結婚後,是不是從追求精神的愉悅,到更多的追求物質上的豐盈,一旦,老公無力滿足我們的奢求時,也會不停的抱怨。

  子君和涓生愛情是唯美的,如果誰想要把這唯美的愛情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婚姻裡,則是缺乏理性的,而子君就是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女人。哪個丈夫能允許自己每天單腿下跪地對自己淚水盈盈地求愛?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我不想在這裡過多的埋怨涓生,作為一個現代的女性,一定要吸取子君的好些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把愛情和婚姻分割開來,不要對婚姻的日子期望過高,平平淡淡才是真,刻意製造出的那些浪漫也不是真的浪漫,婚姻的雙方是彼此信賴而又互相尊重,這些就足夠了,誰也別試圖以愛的名義改造對方,如果你仍痴迷不悟,那你離著傷逝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