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楊萬里> 啟功行書(楊萬里《春日絕句》)

啟功行書(楊萬里《春日絕句》)

啟功行書(楊萬里《春日絕句》)

  導語:王勃是隋朝末期著名大學士王通的孫子,從小就非常的有才華,他詩歌富於創新,風格獨異。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歡迎閱讀!

  “日落碧簪外,人行紅雨中;幽人詩酒裡,又是一春風”(語出 宋 楊萬里《春日絕句》)。啟功的書法結體嚴謹精確,筆畫清朗剛健,佈勢輕重有別,風神俊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

  啟功

  (1912——2005),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佛名察格多爾札布,滿族,北京市人。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鑑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匯文中學輟學後,發憤自學。稍長,從賈羲民、吳鏡汀習書法丹青,從戴姜福修古典文學。他的舊體詩詞亦享譽國內外詩壇,故有詩、書、畫“三絕”之稱。著作等身,主要代表作有《啟功叢稿》、《啟功韻語》、《古代字型論稿》、《論書絕句一百首》等。歷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顧問等要職。

  啟功先生是當代著名 學者、 畫家和 書法家。他著作豐富,通曉 語言文字學,甚至對已成為歷史陳跡的 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 詩詞,同時又是 古書畫鑑定家,尤精碑帖之學。

  欣賞他的書法作品,總要聯想到他對碑帖的精深研究,因為他對碑帖的研究和他的 書法藝術成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碑帖之學是明清兩代興起的一門學問。他 就是這片園地的開拓者之一。這門學問除誇揚珍異、競炫收藏的古董藏家不能算外,其路子約分為二類:一是研究其中歷史資料,以碑刻文辭證史補事,或校讀文辭;二是賞鑑、研究其 書法藝術。啟功先生兼於兩者,更精於後者,他在兩者之間融合貫通,其方法突破前人 藩籬。“買櫝還珠事不同,拓碑多半為書工。滔滔駢散終何用,幾見藏家誦一通”。他寫這首詩是有感於過去多少鑑賞家重視碑帖的書法,而對其中文辭則往往視而不見。名家如 孫承澤、翁方綱以及葉昌熾莫不有此疵病,而他且不放過文辭內容。正因為這樣,他把歷來定論的《 曹娥碑》駁得體無完膚。因此,所謂 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也就不存在了。更何況 蔡邕的書丹。

  啟功先生的 書法理論著作,我最喜歡他的發比喻,時出妙語,對 書法藝術以及書法史上的許多問題,有其獨特的《論書絕句百首》,這是他數十年書法實踐、研究的體會。特別是詩中的自注,行文雋逸,闡見解。我自己有些長期窒礙的問題,讀了之後感到迎刃而解,有豁然開朗之感。諸如考證《鶺鴒頌》出於開元翰林供奉之手; 日本藤遠後之臨《 樂毅論》以證明王羲之書體勢之雄強;鑑定 張旭書庾信《步虛詞作》實為 大中祥符以後宋之 筆;以西陲晉人殘紙證《閣帖》中 索靖書法的本來面目。這些都是翻書法史上成說的案,論據充分堅實有力,不得不令人信服。此外如論 蔡襄、 祝允明書法之未成自己體段; 柳公權、 黃庭堅書法用筆盡筆心之力,結字聚字心之勢。而其中對歷代著名 書法家之特色,各時代書法的體勢、風格,以至辨別書體源流,變遷原因,都是非常 精闢的,山東 文軒畫廊推薦 書法家。

  30年代末啟功先生參加了近代著名國畫團體松風畫會,取號“松壑”。松風畫會迄今已有近90年的歷史併產生了溥雪齋(松雪)、 溥佐(松堪), 關瑞之(關松房嫡傳)三位畫會領導人。

  啟功先生的畫《秋山》——畫中遠山微雲掩映,樓閣隱現,恍若不可企及的仙境,與這仙境相對應的是建在水邊的荒野村居、自橫的小舟。披麻皴和淡墨的點染,使畫中自有一種清靜的意韻。

  而溫潤的設色,又使這清靜中多了種關懷人世的態度,從而使畫家曠達、自然的胸懷盡寓其中 。

  楊萬里

  (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漢族,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學家,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一生作詩20000多首,只4200首留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稱為"誠齋體"。代表作品:《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等。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周必大《跋楊廷秀石人峰長篇》)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的委曲細膩功力。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今存詩作4200餘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縴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築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

  楊萬里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姜特立《謝楊誠齋惠長句》)“四海誠齋獨霸詩。”(項安世《又用韻酬潘楊二首》)他的詩歌創作,走過的是一條由廣學博取、轉益多師而至面向現實、師法自然的道路。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

  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著意,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闢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餘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自此“永珍畢來,獻予詩材”“前者未做而後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荊溪集序》)。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