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留守兒童是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我們透過調查發現,這些“留守 兒童”中普遍存在學習較差、性格缺陷、缺乏親情、心理障礙、安全隱患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從教育入手來幫助他們。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案例》的文章,歡迎閱讀了解!

案例一、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劉海燕的轉變

一、個案檔案:

劉海燕,女,2000年4月5日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小梘鎮河溝村,父親:劉雙林,母親:

,是遊仙區小梘置信小學六年級四班的學生,由祖父母監護。

二、問題概述:

劉海燕同學上課不夠專心,學習和思想狀況一般,成天少言寡語,目光憂鬱,心事重重,但卻尊師敬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在她讀三年級的時候父母想要個兒子,生了二胎,結果還是個女兒,這樣父母回家的時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帶兩個孩子,負擔更重了。 三資料收集: 透過入戶走訪,劉海燕的祖父母告訴我們,劉海燕父母在她六歲就外出打工,劉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帶大,父母只有在過年時才回家,祖父母年歲以高,沒有文化,只管好三頓飯, 使她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1、親情的缺失:

劉海燕的父母在外務工多年,很少與子女相處,尤其是近兩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母的不聞不問,祖父母的隔代觀念,幾乎讓年幼的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獨之外,更多的是淚水。

2、極度的自卑:

同學譏諷的笑聲和藐視的眼神,鄰居風言風語的談論,讓亮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當同學們在操場上歡歌笑語的時候,往往能在教室裡找到眼圈發紅的海燕。

3、環境的影響:

劉海燕生活在農村,經濟極不發達,這些農民都只解決溫飽,在這個大雜院生活的鄰居素質都不高,根本不重視讀書,尤其是女孩。

五、個案指導的設想及實施:

1、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慎重選擇,老師也應多一點關愛。

留守兒童的撫養人應儘早定下來,不要隨意更換,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邊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責任感的年輕人,以便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完全交給沒文化的老年人撫養,是對孩子極不負責的做法,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一個孩子走上了岐路,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很大的悲劇。此外,在幼兒園或學校,老師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多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多觀察他們的發展變化,以及時瞭解、疏導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多與同伴交往,從而讓他們發現交往的樂趣,進行一定的“親情彌補”,使留守兒童形成與撫養人、老師、同伴間的深厚感情,避免他們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師與其他親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了,改變了過去膽小、憂鬱的“受氣小媳婦”形象,重現了一名兒童所應有的天真與活潑。

2、留守兒童的父母應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留守兒童父母應擺正工作與孩子的關係,認清童年經歷對人一生髮展的重要作用及親子關係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習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識,不要陷入黃土高原上“娃放羊掙錢成親——娃再生娃放羊掙錢成親” 似的惡性迴圈。父母平時在外地應多與孩子聯絡,儘量多創造條件與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親子溝通”的質量。在溝通、交流中,應培養孩子一定的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不能常伴身邊,但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更深沉的愛,是為了給他們將來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才去打工的。父母還應告訴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父母一樣不怕吃苦,併為有這樣愛自己的父母而自豪。這些道理的講解,對於越小的孩子越要結合父母的實際行動,例如:可讓孩子去實地參觀、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透過郵寄書、玩具、新衣、賀卡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們父母回來了,他們都無動於衷,可後來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時,他們都很捨不得,因年齡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濤竟為此在父母走前兩天沒吃什麼飯,令父母又一次喜憂參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應加強與老師、撫養人的聯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老師,這個地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這既說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說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擁有的最高決策權,也就是說只有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教育負最終的責任。因此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處,都應發揮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動性,應主動協調撫養人、老師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

4、教師要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作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責任的重大,我能夠經常家訪,與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們的認識。在學校裡,我經常找她談心,經常鼓勵她,我還交代班委幹部關心她,和她一起學習,一起活動,增強他的自信心。

六、個案教育指導結果:

透過兩年的幫助教育,海燕現在和以前判若兩人,以前自私變成了積極、熱心幫助他人;以前的懶惰變成勤快、學習積極努力;以前的孤僻變成熱情陽光;以前的逆反變成了乖巧、聽話、懂事,學習由以前的後進生變成了現在的全班前幾名,多次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好兒童”等,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

案例二:留守兒童教育案例

一、產生背景

近年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擁向城市,為國家的繁榮,城市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可是,在農民背井離鄉,生活發生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

由於“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沉迷於遊戲廳、網咖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甚至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問題已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已經發展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給老師,家長,社會提出了許許多多的難題。

我校作為縣“留守兒童”教育基地,開展了很多活動,如開展親情活動;完善代理家長職責;對留守兒童進行各方面的關愛等。身為一名一線班主任和代理家長,關愛留守兒童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個案例,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二、案例描述

王翔、王浩同學上課比較認真,特別是在我的歷史課堂上表現相當出色,酷愛歷史學科,卻不喜歡學習英語,在英語學習方面找不到自信,成天少言寡語,目光憂鬱,心事重重,但卻尊師敬長,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屬於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兒童。

三、案例分析:

1、親情的缺失:

王翔、王浩同學的父母在外務工多年,很少與子女相處,尤其是近兩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遠遠超出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父母的不聞不問,祖父母的隔代觀念,幾乎讓年幼的王翔、王浩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獨之外,更多的就是淚水了。

2、學習上偏科:

今年開始,或許是因為我上他們班的歷史的緣故,王翔、王浩同學特喜歡歷史,但是卻不喜歡英語,英語成績直線下降,走訪該班英語老師才得知,原來王翔、王浩同學上英語課一點都不認真,據其他同學透露,她整天都只學歷史,從來不看其它書。所以,偏科現象就出現了。

四、個案指導的設想及實施:

1、努力發揮學校教育的優勢:

(1)交流談心,從內心感染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會常常走近王翔、王浩,和英語老師趙佳佳一起交流管理辦法,一起與她分析現在的學習狀況,幫助其想辦法,竭力為其解除學習英語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慮的臉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學的榜樣感染

為了讓孤獨、在英語學習上自卑的王翔、王浩走出封閉的自我,我先後讓班上優秀的同學(包括留守兒童)去主動接近她,與她一起談心、學習和搞活動。在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和學業能力等方面幫助她,努力讓其找到成功的喜悅,促進其在各方面進步。

(3)集體的感化溫暖

良好的集體是學生成長的搖籃,集體的感化和溫暖對一個學生的成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利用班上開展各項活動的機會,讓她主動的參與進來,全班同學為其加油助威,既讓她覺得集體的溫暖,又讓其嚐到成功的喜悅。讓她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全班同學都是自己的朋友。

2、盡力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為監護人的祖父母,由於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觀念差異的原因,對王翔、王浩的教育和引導幾乎為零,甚至有時還會將自身的憤怒和不滿發洩在幼小的心靈上,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對此,我特意與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討他們的家庭和孩子的現狀,安慰並鼓勵他們堅強的站起來,度過難關;同時還將一些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方法交給他們。透過這些,消除了隔代觀念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家人雖並不富裕,但也“其樂融融”。

五、個案教育指導結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經說道,王翔、王浩同學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較重的焦慮感和孤僻感之外,並無道德上的較大缺陷。透過學校、家庭兩結合的教育,現在的王翔、王浩已經變得非常的開朗,願意與同學和老師接觸,喜歡將自己的歡樂和痛苦與外人分享或分擔,特別尊重老師和長輩,人際交往能力有明顯提高。

2、在學業能力方面:

剛入七年級的王翔、王浩,各個學科均落下很多,在學習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現在,同學們不僅推舉她當歷史科代表,而且非常推崇她在學習上的方法和幹勁兒,英語也進步不小,可以說,王翔、王浩同學的學習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絕大多數同學,她在學習上的進步真有些令我吃驚。

七、個案教育啟示和反思——“愛”的力量有多大?

從王翔、王浩前後的對比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思想道德、行為習慣還是在學業能力方面,他都有一個較大的轉變,而這一切的轉變,就其核心而言,應該要歸功於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愛”。愛可以為枯萎的小草帶來整個春天;愛可以讓乾涸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愛可以給孤獨的小鳥一個浩瀚的天空;愛可以帶來不可以的可以。我想,只要我們多點愛心,多點耐心,多點恆心,為留守兒童共同架起一座呵護的橋樑,她們將會演繹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