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音樂教學的反思

音樂教學的反思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教學的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音樂教學的反思1

在課堂中我指導孩子們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母雞叫咯咯》,激發孩子們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我的思路是以“動物”作為本課的主題情境和主線,讓學生在聽、唱、演的過程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受。在課的一開始,我就帶領學生進入快樂的農場,與雞媽媽一家做朋友。”這樣匯入,既促進了師生關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愉快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喜歡各種小動物,所以在節奏形的學習中,他們也十分樂意。

音樂教學的反思2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小學音樂的反思性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心理出發,透過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多角度、多形式進行科學反思。

從成功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 “ 為什麼成功? ”“ 成功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 教學的設計與過程有什麼特色? ”“ 如何錦上添花富有創意? ” 等等,從中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指導實踐。

從失敗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 “ 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例如:是教育思想還是教育理念的問題、是目標的設定還是內容的失當、是教學設計還是方法手段的應用等等 ” ,從中吸取教訓,從而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最佳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 “ 教學隨筆 ” 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教學的反思3

最近一段時間,聽了所有音樂老師的課,深有感觸。作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隨著校本研究的不斷深化、發展,目前在我國“微觀教育領域”已經掀起了一場“案例”研究、學習、撰寫的熱潮,這是一種極好的教育發展的態勢,將對當前的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將有利於教師專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何撰寫案例,本人談點看法:

一、教學案例是否就是教案的代名詞

從案例的範疇而言,曾有人將“案例”劃分為二種:既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教學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學個案。只是對教學個案沒有加以必要的界定。於是乎,在眾多的案例或許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現不少以為案例來對待。這種現象,是否會對我們開展案例研究產生一種誤導呢?教學個案不是某個教學個體的主觀設計,至少應該是在某個特定的群體中,諸如一個校級教研組或或者片區教研組教研大組,經過集體研究,用來探究的教學個案,甚或是已經過實踐檢驗,被公認為是具有借鑑或推廣價值的個案,其中一定的區域內或時空中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這樣說,教案並不完全等同於案例。

二、作為案例,從正面進行撰寫無可厚非,這本來就是頗符國情的。

但教育與一般的政治宣傳不一樣,教育或教學程序本身就是一個尋求、發現、追求真理的過程。任何事情如果都從正面加以闡釋、肯定,迴避不當的,那麼與真理處於對立面的謬誤就難以讓人去發現,真理與謬誤就難以區別和比較,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失去了正反兩面的客觀依據。如今年《中國音樂教育》第二期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對當前音樂課堂幾種常見現象的思考》的文章。文章的表述形式看來只有“現象”與“思考”兩個內容。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將該作者的內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資料”、將“現象”看作一個教學情景故事,然後添上相應的“教學對策或教學策略”,最後將“思考換成”反思“或”教學點評“(當然也可以換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從反面角度來撰寫的教學案例,而且應該說這篇案例還是帶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們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們見到的案例,極大部分都是從正面的、成功實踐的角度來進行撰寫;當然也有從正反兩方面結合著來撰寫,只是很少很;而純從反面來撰寫的幾乎是沒有的。這種現狀對案例的研究和發展似乎並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

三、教學案例的典型性如何區分、認定

對於如何撰寫案例,我覺得比較典型的案例應該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觀性、啟發性。對於這樣的提法無可厚非,但對於“典型性”來說,我覺得如何區分、認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就好象不同物件、不同境遇、不同心態或心情的人,欣賞同一個音樂作品,給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樣。案例的典型性,也應該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區分和認定的。同樣是學生和教師,但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有素質優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對城市的學生和教師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義,但對於農村的學生和教師來說,可能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就教育規律的提示而言,農村與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區別、認定上,應該也有農村與城市之別。我們大家都是處在農村的學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們的學校學生上,把這一空間表現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四、教學案例是否一定要在現有的教育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並撰寫

案例作為一種教學實踐的經驗提煉,不可否認其帶有一定的時代的要求。它也需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的教學理論或理念作依據或作指導。許多的學者在談到案例作用時,有一種幾幹部戰士形成共識的說法,認為透過閱讀案例,我們可以不親臨現場就能瞭解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對不同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解讀”,而且最終能促進閱讀案例的人反思教學實踐塗思考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並將其作用概括為三句話:認為案例“是解決教學問題的源泉(理由是透過案例學習,可以促進每一個教師研究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分享他人的成功的經驗,積累反思的素材,在實踐反思中自覺調整、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和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和效能。);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認為運用案例教學可以將接受式培訓導向參與式培訓,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擬、角色換位、多角度思考、互動式討論、開放性探究的過程中,加強教師的能力建設、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效能);是教學理論的故鄉(推斷:一個典型的案例有時也能反映人類認識實踐上的真理,從眾多的安全中,可以尋找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所帶來的“傳話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說,上述對案例作用的論述是十分精闢,非常獨到的。

可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從課程改革和新課程實驗的發生、發展、深入的程序來看,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前人所沒有經歷過的,沒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鑑的經驗及指導實踐的理論,所以在一定的範疇內,現存的教育或教學理論並不一定能完全分析、指導所有的案例撰寫。有句話說的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透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正確與否。“實踐——理論——再實踐”,採用反證的方法又有何不可呢?

五、教學案例的時空表述能否以課堂教學程序的三步曲來加以劃分

目前,對於撰寫教學案例,從各地撰寫的案例來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數要求,要求也大同小異。字數一般都要求至少20xx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幾個要素基本都要具備:背景、主題、細節、結果、評析。對於背景、主題、細節、評析(點評或反思),這些要素的確是必不可少的。主題可以單獨進行表述,也可以寄寓於事件的敘述中;至於細節和結果(我理解為是對整個故事的描述及教師採取何種策略,期間教師與學生是怎樣是狀況,及最後帶來怎樣的結局等)也是必須交待清楚的;評析是案例的畫龍點睛的之處,不可忽視,更應精闢。然而,對於所謂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關於案例定作指導文章那樣描述的撰寫?如背景,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教師、學生等教育環境資訊。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案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普通班級還是實驗班級,是經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我認為,作為一個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課堂教學程序中的哪一個時段——匯入展開、總結中的某個時段發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詳加介紹,如此不僅可以省略許多筆墨,也可以少費讀者許多時間。

音樂教學的反思4

一 、在欣賞和鼓勵的氛圍裡實施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

這些高中音樂專業學生大多數對音樂專業知識一無所知,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對音樂的無限熱愛與崇拜,他們有很高的學習熱情,但是不知道學什麼、怎樣學,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學習音樂專業,也不知道自己的專業之路能走多遠,他們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氣選擇音樂專業。因此,可以這樣說:學生非常看重老師對自己的態度,老師的激勵就是他們堅持向前的最大動力。

但是,對於這些音樂初學者,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會出現很多問題,也許有些問題在老師看來是那麼的不可容忍,但是要特別注意:不說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不說影響學生自信心的話。老師一定要做到:就事論事、就問題談問題。千萬不要對學生的智力、人格、或品德進行評論批評。

對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如:作業不能按時按質完成、知識技能很難領悟掌握、日常行為習慣不佳等等,老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同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不同根源進行分析,多動腦筋、多想辦法,老師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個教學行為要儘量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瞭解、關心與幫助。老師最好能和學生一起探討、分析出現這些問題的主客觀原因,並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視唱練耳—音樂高考的另一主科

近幾年來,我校的藝術高考成績一直頗佳。例如:20xx屆共有17名學生從高二開始進入我校音樂高考訓練班。歷時三個學期的艱苦訓練,參加音樂高考的17名考生有14名通過了本科合格線,並且絕大多數同學都高出合格線10多分以上。此訊息很快傳出,讓不少同學老師驚奇:因為他們之中大多在音樂表演方面(如聲樂、器樂、舞蹈等方面)似乎並沒有特別的表現,很難看出他們能夠考出這樣的成績。

那到底為什麼?拋開多種因素不談,本人認為“視唱練耳”是重中之重。何為“視唱練耳”:視唱,即考核一個人的唱(奏)樂譜的反應力和準確性。練耳,即是考核一個人對單音、音程、和絃、節奏、旋律的聽辯與記寫能力等。

在廣東省的今年音樂高考中,主考項(聲樂、鋼琴、器樂等)佔55%、視唱練耳佔20%、樂理10%、副考項10%、加試5%。只看各科的比例,所有學生甚至是相當多的專業老師都會相當重視主考項,無論在課時安排、訓練強度上都給予很大傾斜,對其他科目似乎都有些順其自然、絕不強求的感覺。但是,要知道就是這些“其他科目”的成績決定了大多數音樂生的前途命運!

在這些“其他科目”中,尤其是視唱練耳至關重要。可以絕對地這樣說:視唱練耳水平決定了主考科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否上得了重點本科、決定了主考科成績中等的學生能否上得了一般本科、決定了主考科成績較差的學生能否上得了專科。例如:視唱練耳好的考生可以考90分以上,摺合到總分裡18分以上。而視唱練耳差的學生只考得到30來分(甚至更低),摺合到總分裡6分左右。單單這一科就可以拉開10分以上的差距!要知道音樂專業的總分只有100分啊!實際上,這幾年我校音樂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大多是視唱練耳拖了後腿。

但是,大多學生都不太喜歡視唱練耳,c因為視唱練耳與聲樂、器樂專業的訓練相比,枯燥無味了許多。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學習訓練,特別需要堅持不懈地練習,而且成績的提高不像其他科那麼明顯。再加上高中生本來學習時間就很緊張,所以有些同學在此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況且還有的學生似乎在此項上“先天性不足”。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輔導老師更應該特別地重視該科:

第一、要把視視唱練耳提高到與主考項同等重要的地位,既要集體訓練,更要個別輔導,要認真研究學生在學習態度、識譜、聽音、記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

第二、老師一定要堅信學生在此方面是沒有“先天性不足”的,引導學生在此項上狠下功夫,只是要下功夫、找方法、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學好。

老師重視了,學生認真了,學生學起來也不會覺得枯燥乏味了,學習視唱練耳的氛圍就形成了,成績的提高也就不成問題了。

總之,音樂高考專業的科目繁多,每一科都需要進行系統而又科學的學習;高中生的文化學習任務很重,大多數音樂專業生的專業基礎又比較差,他們的思想情感很容易波動;再加上高中音樂教師較少,一名教師大多兼上多種專業課。

……

高中音樂專業教師只有具備了超凡工作熱情、嚴格的專業精神、堅定的教學信心和不竭的愛生之心,才能夠在“藝考熱”不斷升溫的的今天,體驗成功的喜悅。

音樂教學的反思5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音樂教學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透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小學音樂這短短的一年時間,便有著這樣的深刻的體會:學校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學會“聽”音樂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做為音樂老師不能剝奪學生聆聽音樂的權力,一首樂曲要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中美和豐富的情感。重“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學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啟發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來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二、音樂教學的多元化

由於經濟形社會環境的現在文化傳播媒介的廣泛,流行、商業化的藝術音樂等,都成為現在學生盲目追寵的所謂新風尚。音樂課堂上學生都在以他們的審美要求去審美著歌曲。是不是夠流行,夠不夠酷……等這些因素。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的樹立,又不讓學生厭倦音樂課首先就是投學生所好,從他們的興趣出發。所以音樂教學不能再是傳統的學習觀,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入手。上音樂課時,我就從學生喜愛的一部動畫片的主題曲或影視著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感受參與鑑賞。學生主動的參與進來從而老師學能從中,引導 學生興趣的去學習瞭解音樂的不同領域。如自己很喜歡這首歌曲就,把你對這首歌的喜歡之情,容入歌曲中讓聆聽者知道你喜歡這首歌曲。以這種教學手段

引領學生知道音樂不單單只是開口就唱,還到表達人內心的情感。音樂教學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唱。讓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就要讓音樂課堂豐富、多元。充分利用藝術之間的這種相融通關係,充分以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來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合性的音樂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及情節表現音樂情緒,情感,用色彩或線條表現音樂明暗、相同與不同等等。所以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審美觀與審情趣,先讓學生喜歡你的音樂課堂。

音樂教學的反思6

音樂教學反思,探索音樂教學的新區 新課程下的教育理念,促進了音樂教學評價的變革,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建立發展性的綜合評價機制。本文主要針對音樂課堂教學評價問題進行了初步的闡述以及對教學評價的思索。採取正確的教學評價方法,必將會使音樂教學在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方面發揮巨大的功效。

課程標準 教學評價 目標 策略 素養 考試

《音樂課程標準》要求“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規定音樂課程評價必須遵循四個原則:導向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並且對音樂課程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式方法都進行了明確的闡述。那麼,具體落實到音樂課堂教學上,我們應該如何來評價呢?筆者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教學目標明確

現代教學評價要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絡在一起,它以教學目標實現程度來表示教學質量和效果。音樂課程目標具體涵蓋了三個維度: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首先,作為一線音樂教師必須明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第一核心的目標。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具有“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質,教育效應主要體現在薰陶、體驗、感染等情感層面上,所以,教學評價不能只關注學生有多少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要關注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情趣。例如,七年級十三冊《七子之歌》,可以說每首歌曲都是學生較熟悉的,但教學最終的目標並不是聽幾首歌曲和教學生唱會,而是要透過歌曲的欣賞和演唱,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去表現音樂,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也是音樂教學要達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最終目的。所以,教學評價要始終把握“情感”這一核心,情感應成為音樂教學的靈魂。

其次,是過程和方法。新課程強調音樂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課堂教學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其實,早在二十世紀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中就提出了“發現法”教學理論,重視學生的“學”,提倡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求創造、求發展。由於音樂學科的非語義性和不確定性,音樂學習原則上不能依*講授完成,而要依*體驗的學習方式來完成。音樂學習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比學習結果更重要,學會音樂,不如會學音樂。從教學方法上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如何持續性發展。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侷限於結果,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如在十四冊《樂海泛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上,要看學生能否以自然甜美的聲音唱出《搖籃曲》的意境;能否真正感受到《鱒魚五重奏》中不同演奏手法所引起的情緒變化,並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現出來;是否感受到了《驚愕交響曲》中最具特色的變奏手段;能否主動了解舒伯特等音樂家的藝術成就;能否積極參與創造簡單的變奏旋律等。

第三、是知識與技能。

基礎教育中的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體系,音樂教學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明確:中小學音樂教育屬於基礎教育,培養目標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培養音樂家。因此,作為中小學的音樂教師,要改變傳統音樂教學中那種單一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的傾向,要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放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同情感、態度、興趣等因素緊密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十四冊《輕歌曼舞》時,對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評價,重點是看學生能否在歌唱《難忘今宵》中把握諸如音準、節奏、速度、力度等音樂術語,並從中體現出歌曲的情感;能否在遊戲中完成口琴的吹奏與節奏的訓練;能否在感悟不同的探戈節奏中判斷出兩種舞曲;能否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並根據圖例,以共同合作的態度,進行集體創作和表演音樂的活動等。總之,音樂教學應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音樂教學的反思7

《乃呦乃》一課的教學實踐,從整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能在動中體驗音的高低,明確三者之間的音高關係,再透過唱歌曲、找位置、編創等方式來加深鞏固,在課堂中培養了學生的表現、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音樂教學的反思8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小學音樂教學反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透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透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教學反思《小學音樂教學反思》。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透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裝置,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下面就《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課,談一下我的想法。

(一)、利用熟悉的歌曲欣賞,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本堂課的教學中,為了避免音樂課教學中單一傳受知識、枯燥無味的教唱等,老師用“聽音樂式步步深入導引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的思維隨著“真善美”這根主線進行和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又充分採用激勵性學習方法,使教學環環相扣,緊湊而不散亂,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較為科學合理,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透過觀察發現、感受到生活的美,並覺得學習也是一種樂趣。

音樂教學的反思9

《白鴿》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捷克民歌。採用了上行與下行結合的音階式的旋律,旋律優美,節奏規整。歌曲以生動活潑的語言,簡單的旋律真切的表達了“我”對白鴿的喜愛之情。在原民歌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了簡單的第二聲部,增強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

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情境教學為主線,透過聽範唱、分角色合作演唱的形式來完成歌曲的教學,努力構建一個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主題。這首歌較難的是歌曲中二聲部旋律加入後的學唱,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剛剛接觸合唱要在做到有感情學唱歌去的基礎上能學會用有感情的,和諧的聲音與人合作演唱二聲部歌曲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即要學會聆聽他人的演唱又要準確地唱出自己的旋律,對他們來說也是比較難的,不僅對學生自身的音樂素質要求很高,同時老師的正確引導也相當的重要。作為一名新教師,說實話在教學之前我的心裡也沒底,不知道學生們最後能不能掌握,但這個又是教材的要求,目標的要求,不得不唱好,也不得模糊帶過。在與學生用遊戲匯入音程學習後,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先產生興趣,然後再靜心聆聽歌曲的範唱,加上故事性語言的啟發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為白鴿們畫出回家的路線(旋律線)讓學生熟悉歌曲的主旋律進而學唱歌曲,最後又透過讓同學們角色扮演來進行二聲部歌曲的合作演唱,從而達到與他人合作完整演唱歌曲。這節課我沒有大量的用學生跟琴學唱的方法,而是提要求,讓學生跟著課件範唱或伴奏跟唱,提注意點,培養了學生的聆聽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生的興致很高,參與意識也較強。但我在上課時過於側重歌曲難點的突破,並沒有做到時時關注到學生的每個環節所要達到的要求是否紮實掌握,導致學生在打基礎學唱單聲部主旋律時掌握得並不是特別的紮實(換句話說就是,只顧著完成教學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對歌曲的掌握與學習)以至於到後面的二聲部教學合作演唱顯得很倉促,出來的效果也並不是特別的明顯,給人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而且只有部分學生能夠掌握二聲部的合作演唱,大部分同學都還在主旋律上盤旋,這也與我每個環節給學生提出要求不夠具體不夠明確也有原因,讓有些同學還不能明白自己到底要幹什麼,使很多同學莫民奇妙得跟著演唱,所以效果並不明顯到最後反而是難點並未突破。也使課堂顯得有些倉促凌亂,不夠完整,課堂效果不夠明顯。我認為我在教學中更應該努力做到使每個同學都能明明白白的參與其中,發揮他們不同的想象力,表現力去展示不同的自己。

透過本課的教學,使我發現了在我身上存在著很多問題,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會多多思考,多想辦法解決問題,並不斷的在課堂設計等方面加強學習,弄清每個教學環節設計的意義,向學生提出明白準確的教學要求,尋找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使音樂課堂真正的快樂起來,在快樂中感受音樂帶給學生的魅力及享受,使學生能真正的在享受音樂的同時掌握音樂知識!

音樂教學的反思10

3/8拍的教學,從複習3/4拍引出3/8拍,並明確3/8拍的含義及強弱規律,並做練習1學生很快就接受,再結合歌曲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3/8拍,進一步鞏固。在教唱歌曲《小青蛙你唱吧》中,首先指導學生懂得歌譜上各種音符在3/8中代表的拍數。我透過範唱、範奏等方法和藉助課本上歌譜每行的首音 所標記的唱名,讓學生熟悉旋律,隨琴跟唱。最後學唱歌詞。歌曲處理時,要充分注意各段歌詞的詞意,對不同的情景和情緒採用音色、力度的對比來準確表達。比如我是這樣處理的第一段是描繪小青蛙怕受傷害而驚恐不安的情緒,力度要弱,音色要柔和,即使連續上行模進,旋律大幅度上升也要控制音量。第二、三段歌詞表現了孩子對青蛙的熱情安慰、鼓勵和讚揚,我分別用親切、柔和或熱情、明亮的聲音來表現。效果非常好,學生演唱時非常熱情投入,而且大部分學生流露出非常自然、熱情的表情。欣賞《那不勒斯舞曲》前,我先讓學生聽《青少年管絃樂隊指南》的銅管樂器部分讓學生先了解圓號、大號、長號、小號等樂器的音色、演奏姿勢和它們的特徵,這樣學生對小號有一定的瞭解,再來聽《那不勒斯舞曲》,並且在聽之前,讓學生了解並唱一唱音樂主題旋律,之後再欣賞效果非常好。

音樂教學的反思11

終於上了一節音樂公開課,雖然只是校裡的活動,雖然只是一節綠色課堂的欣賞課,卻讓我準備了許久,擔心了許久。音樂欣賞是音樂老師們的痛處,因為它不像唱歌課那樣容易出彩,所以音樂老師們在準備展示課的時候,基本都不會上欣賞課,而我之所以挑選了欣賞課是因為欣賞課的教學目標還沒有太多的定論。

1.孩子們學得很輕鬆!

“輕鬆”,多麼難得的一種感受,能夠讓孩子們輕鬆地學習,將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從孩子們那雙雙期待的眼神中,更讓我們覺得音樂課何必非要學會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小蝌蚪”,何必要讓他們非要學會那些難懂的樂理知識,何必再去學習那些比數字還費腦筋的音符。如果長大以後,到了自己可以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覺得需要用音樂這門技藝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時候,再去學習這些深奧的樂理知識,絕對不會太晚!

2。認真準備教案讓我的課堂得心應手。

美妙的音樂旋律,首先把同學們帶入了一個充滿魅力色彩的森林裡,孩子們在老師設的“圈套”中,一遍又一遍的欣賞這首經典的旋律:為了上好這一節課,我將《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翻來覆去的看了5、6遍,對電影的完整劇情已經非常熟悉了,另外,我還特意學唱這首英文歌,並且查看了各種不同版本的歌詞大意,做到對歌曲本身以及歌曲背景瞭解儘可能的詳盡,對於音樂欣賞課,生硬的跟學生講這是什麼時期誰的作品,什麼背景,要表達個什麼情緒,學生根本不會吃你那一套。要他有你那本教案,他也會讀啊,是不是?我必須用我的音樂和我對音樂的理解去打動他們。可是,我的能力畢竟有限,為了給學生更好的知識,我應該不斷努力學習。

3。可改進的地方:

教師要多提有趣的問題,讓孩子們能夠不厭其煩的反覆聆聽音樂,因為只有多聽多感受,才能挖掘到音樂作品的內涵和魅力;肢體語言沒有恰到好處,太拘謹讓人看了不舒服,只有恰當的動作才能恰當的體現音樂形象。

音樂教學的反思12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為不斷最佳化後續教學提供重要的`條件。因為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內容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最佳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進後續教學的積極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能力。識譜是開啟音樂大門的鑰匙。但在我教學過程中便有著這樣的深刻的體會:音樂重視識譜教育,但學生最沒有興趣,最弱的也是識唱簡譜.對於音樂識譜教學,本人根據自己的教學,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一、注重音樂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反思。

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學內容不僅具有音樂性、審美性,更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內容只有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調整教材內容以適合現代學生審美需求,並根據學生的學力水平重組教材,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讓教學內容真正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

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堂目標的反思。

由於學生的需要、興趣、經驗和能力是多樣化的,音樂課堂教學目標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的音樂教育觀,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的顯示發展水平。聯絡學生的客觀實際,根據教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靈活設計課堂教學的音樂審美、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目標,提高教學目標設定的合適度,增強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學目標的導向、調控、評價作用,成為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三、把握學生認知心理,進行課堂教學策略的實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平等的融入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教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心理、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策略,儘可能的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全身心的感知並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四、圍繞主體,緊扣主題,集體協作是反思教學必要補充。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小學音樂的反思性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心理出發,透過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集體協作等多角度、多形式進行科學反思。從成功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成功?”“成功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教學的設計與過程有什麼特色?”“如何錦上添花富有創意?”等等,從中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指導實踐。從失敗的課例中我們應該反思:“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學會"聽"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能力(節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聲感、結構感、形象感等等)是審美能力的基礎。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做為音樂老師不能剝奪學生聆聽音樂的權力,一首樂曲要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中美和豐富的情感。重"聽"的教學,強化"聽"的功能。當學生進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啟發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

二、音樂教學的多元化

為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又不讓學生厭倦音樂課。首先就是投學生所好,從他們的興趣出發。所以音樂教學不能再是傳統的學習觀,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入手。上音樂課時,我就從學生喜愛的一部動畫片的主題曲或影視著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感受參與鑑賞。學生主動的參與進來從而老師學能從中,引導學生興趣的去學習瞭解音樂的不同領域。如自己很喜歡這首歌曲就,把你對這首歌的喜歡之情,容入歌曲中讓聆聽者知道你喜歡這首歌曲。以這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知道音樂不單單只是開口就唱,還要表達人內心的情感。音樂教學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唱。讓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就要讓音樂課堂豐富、多元。充分利用藝術之間的這種相融通關係,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合性的音樂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及情節表現音樂情緒,情感,用色彩或線條表現音樂明暗、相同與不同等等。所以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審美觀與審情趣,先讓學生喜歡你的音樂課堂。

音樂教學一直在不斷改革都是為了學生、學校、社會等充分肯定音樂的美育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作為音樂教師應不斷反思,努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音樂教學的反思13

本課以“音樂會”為主題,安排了兩首學唱歌曲:《快樂的音樂會》和《嗩吶配喇叭》,以及兩首聆聽樂曲:民間樂曲嗩吶獨奏《百鳥朝鳳》和管絃樂曲《青蛙音樂會》,其中兩首學唱歌曲,初步展示了我國民族樂器的部分種類,聆聽樂曲《百鳥朝鳳》,向孩子們展示了嗩吶這種民族樂器獨特的音色。孩子們透過聆聽和演唱,不但認識了這些風格獨具的民族樂器音色,還能體驗人們在演奏民族樂器時快樂無比的心情,而且透過模仿演奏,也激發了孩子們對模仿樂器音色及探索悅耳聲源的樂趣。

為了讓孩子們瞭解我國豐富多樣的民族樂器,並感受它們不同的音色,我截取了二胡、古箏、笙、笛子、簫、葫蘆絲等樂器演奏的音樂片段,讓孩子們分別聆聽,然後區別判斷;還把小堂鼓、小銅鑼帶到課堂上,讓他們親自視奏,感受它們不同的音色和敲擊帶來的樂趣。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探索好聽的聲音,引導他們利用家中的廢舊物品自制“樂器”,來為歌樂曲伴奏。孩子們的製作多種多樣,精彩紛呈。都爭相恐後的前來展示自己製作的“樂器”:有的孩子把廢棄的鑰匙、鐵夾子、小鐵片、壞掉的小玩具上的鈴鐺串在一起,做了一個“串鈴”;有的用紙板和啤酒蓋做了一個“鈴鼓”;有的用易拉罐、礦泉水瓶、筷子、大豆等製作了“沙錘”和“雙響筒”;有的用小鐵棍和鐵管制作成“三角鐵”;有的把幾個小葫蘆串起來,製作了“小鼓”;有的把紙杯排成一排當作“排鼓”;特別是二班的陳宏鳴,自制的樂器不只美觀,而且音色更加的豐富。他用廢舊的圓形糖果盒、小鐵棍、小塑膠球和線繩製作了錯落有致,能夠發出三種音色的“樂器”。為了進一步激發他們以後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樂趣,我讓他們手持自己的樂器,一一給他們拍照留念。看到這樣,沒有帶自制樂器的孩子,也坐不住了,爭搶著紛紛上臺展示他們臨場製作的“樂器”:有的用鉛筆敲擊課本發出“啪啪”的聲響;有的用鉛筆敲擊水杯子,發出“鐺鐺”的聲響;有的用鉛筆敲擊自己用紙折成的小盒子,發出“嘭嘭”的聲響;有的用一根塑膠繩,在三角尺上來回磨蹭,模仿小提琴的聲響;有的用兩塊三角尺,相互碰撞,模仿響板的聲響;還有的孩子敲擊自己的兩腮,模仿小鼓的音色;敲擊自己的腹部,模仿大鼓的聲音;還有的用彈舌和捻指來模仿木魚和雙響筒的聲音。

教室裡充斥著各種聲響,整個教室都沸騰了,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為了能夠“平息”這熱鬧的景象,我趕緊彈奏起《快樂的音樂會》的旋律,讓孩子們給我伴奏。孩子們手持自制樂器,合著音樂敲擊著,臉上洋溢著無比快樂的神情和成功的喜悅之情。

音樂教學的反思14

音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它與人的心理、情感活動具有形態上的一致性.它撥動著人們的心絃,觸及著人們的靈魂,對人的心靈有著積極的陶冶作用。我在這節課上的是前蘇聯的一首歌曲《共青團員之歌》,首先介紹了這首歌曲的時代背景,在欣賞了音樂之後,讓學生討論了這首歌曲的名稱、國名、音樂風格、情緒和歷史情景,最後教唱了這首歌曲。這節課我在上之前感覺準備的很充分,但在上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失誤,有待在以後的課上進行改進。

自新的《音樂課程標準》頒佈以來,音樂教學成為學校整個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理念”要求音樂教學必須具有以聲傳情、以情育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渠道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體驗學習音樂的快樂,獲得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和審美情趣。但反過來說,傳統的音樂教學內容並不意味著過時、全盤拋棄,相反怎樣將傳統的教學內容轉變為新的教學理念服務,已成為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值得研究的任務。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很難看到豐富的音樂內涵,學生感受不到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活力。新的課程標準體現了師生的平等,教師即是組織者才又是直接參與者,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發揮,但這過程並不意味著對傳統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的否定,傳統的音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音樂基礎知識、技能技巧訓練等等。例如:傳統教學中抓識譜能力的基礎訓練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識譜能力是學習音樂的最基本技能,就像我們兒時學識字一樣,學生一旦具備良好的讀譜、識譜能力,那麼全面的音樂素質,包括節奏感、創造力,對音樂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都將隨之相應提高。所以,沒有具備讀譜、識譜能力,就無法接受音樂的教育。教師作為音樂教學的直接組織者,應在傳統教學內容與新的教育理念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傳統教學內容為新的教學理念,而不應迴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

新《音樂課程標準》增加了“創造”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其根本目的是開發學生的即興創造的潛質,它作為一種教學目標被設計在具體的教學理念之中,但如何實施“創造”,僅憑教師的簡單提示,沒有具體的教學目標、統一的標準規範,而留給學生極大的無限空間,讓學生做個性化的隨意創造,這種教學做法是有所欠妥。教學內容不能無節制地擴張,整堂課的活動過程,外表看來儘管充滿創造性、隨意性和多樣性,但偏離課程教學的方向,最終是未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的。那種為了給予學生最大資訊量,在一堂課中,聽完聲樂後聽器樂,聽完器樂後又聽交響樂是錯誤的。表面看整堂課的活動過程儘管充滿多樣性,但隨意性大且偏離課程教學的方向,最終是未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的。

音樂教學的反思15

【背景】

今年來農村學校支教,任教這裡一至六年級音樂課。接課後,瞭解到這裡孩子的音樂課情況,原來音樂課基本是老師兼任,實際上課情況不是很樂觀。大部分學生都很少接觸音樂,極少能放聲高歌。果不其然,一開課,我就遇到了難題。

【案例】

二年級,共有44名學生。一年級沒有上過音樂課,所以,我只能是把他們當作一年級的孩子來教。我想,學唱歌曲要採用分段分句聽唱法,這樣,學生學起來感覺篇幅

短小,易記易學。也不要求什麼演唱風格、演唱技巧了,只要能唱出基本曲調就可以吧。可是當我真正進入課堂,開始上課了,我才發現,情況比我想像的還差。我把每個樂句都要斷開,是一兩小節的來教,孩子們根本張不開嘴,發不出聲音。都是很小很小的嘟噥著跟我學。我採用了各種調動積極性的辦法,鼓勵、表揚,彈琴做基本發聲的音階練習------都不奏效。是在沒辦法了,我只好提示:“大聲點!”緊跟著就有一句像點樣子的大聲唱,接下來,第二句就又沒音了。孩子們是不喜歡,還是不敢唱?我陷入了困境之中。屢遭挫敗,我感覺真犯愁了。怎樣讓孩子們能發自內心的盡情放聲歌唱呢?

一天早晨,正好是本村大集,從公交車走下來,猛然聽到一聲清脆喊聲:“媽------等等我啊------”跟著是清脆響亮的哭聲。我尋聲望去,看到二年級的小波,正在追趕他媽媽。媽媽不知道為什麼把他落下了很遠。作為音樂老師的我,對小波這清脆的嗓音很是在意。心想:這才是發自內心的自然童聲啊。當天,正好有二年級的音樂課。看到坐在那裡的小波,我靈機一動,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今天老師有個問題想請教大家。”孩子們都睜大好奇的眼睛看著我。我故意頓了頓,說:“如果你跟媽媽出門,媽媽走的快,把你給落下了很遠,你怎麼辦?”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紛紛發表看法。包括那清脆的叫聲,是小波喊出來的。我順勢對大家說:“大家一齊來跟小波學,一二齊-------”孩子們大聲喊著那句“媽------等等我------”“對,我們就要用這樣的聲音來唱歌才最好聽啊。”緊接著,我便指揮演唱《小烏鴉愛媽媽》,成功了!終於聽到了孩子們那發自內心的童真的嗓音,那麼甜美,甜到我的心裡。雖然在以後的教學中,孩子們還是不斷重複老問題,但是我每用這招就基本解決一節課。

【反思】

我被孩子們逼出來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這個辦法看起來似乎是有些荒唐,但是細細想來,也有它的道理。一節課,就是一場藝術表演。在這場表演的前前後後,圍繞著老師、學生、學習內容等方面。他們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老師是導演兼舞美、舞臺的設計者,學生是演員,學習內容是劇本。老師的教學設計,必須為學生服務,為“小演員”們提供一個適合他們表演的良好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孩子們就像進入一個真實的故事裡,在這個故事裡忘情地去展示自己。我的這個辦法就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適

合的情境,激發了孩子們內心的自然感受,因此他們就會放鬆地來盡情展示自己的童聲了。憑著這種感覺,孩子們覺得音樂不在是那麼神秘,那麼遙遠,感覺就像說話一樣,在這種自然而然的良好感覺中,孩子們放飛了自己的天真。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參與、感悟、創造是最重要的,教師的任務就在於能否為學生搭建好一個適合他們的舞臺,這種搭建,有時候僅僅是幾句話,一個情境,一個動作,關鍵是適合孩子。

“藝術課程一個重要原則,是尊重兒童的自然創造能力。”教師決不能不分時機地把自己認為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基於兒童自己的動作、聲音和設計開展啟發式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創造力得到自然噴發。兒童會因此感到無比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就是純樸的藝術之美,是師生愉悅享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