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文化自信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自信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化自信作文1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但對於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於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誌,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小學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於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為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可是,畢業之後,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為“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為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為“規矩”呢?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為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路,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麼後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於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於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於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於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裡隨意放鬆。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文化自信作文2

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處於經濟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一個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國家,他的去向是什麼?對於物質相對富足了的中國,我們需要一個夢想,一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箇中國崛起傲然世界的夢想。

“中國夢,我的夢。”中華的崛起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可要實現夢想,我們的努力方向又通往何方?在發展的夜航中,在時代的洪流中,有了堅固的巨輪不夠,更重要的是掌舵人,是靈魂。這靈魂便是文化自信。沒有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沒有對民族思想精神的探求與學習,夢想將遙不可及。發展文化,建立大眾的文化自信,在中國夢實現的道路上至關重要。

但中國的歷史,是以儒為主的歷史。“為政以德,劈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是孔子為政的觀念。儒家講求以德治國,是要百姓愛德行而被感化,自發的擁戴國主。而當下中國社會的法治,是否與傳統文化思想背道而馳?那與社會現實不符的傳統思想,能否在當今令當代人樹立文化自信?

其實,法治下的中國社會仍包含儒學思想。死刑前的緩期,是對犯人們抱以合理的寬恕之心;各級代表聯合修訂憲法,是將最能代表眾人的意識統一。法律並非刻板的非黑即白,也非不知變通泥於條規,這種含有溫情的嚴肅與為人民服務的秩序維護是法治下儒家的“愛人”思想。

儒家思想中未嘗沒有法治之意。“上好禮,則民易使之”,“禮”便是規矩,是眾人認同並應當遵守的條例,與“法治”的條規相通。儒家講禮樂,正是欲用一種外在形式來約束人民的行為,起到社會秩序不亂的目的;而法治講法律,同樣顯明底線來維護公共利益安全。二者雖形式不一,本質相同。

因此我們不妨說,法治與傳統思想並不衝突。相反,“仁”,“義”,“禮”,“智”,“信”和“忠”等價值觀依然適用於今日,被當下所借鑑。以德治為主人治為基礎,相輔相成。有儒的法,有了人情有了引導,眾人不再畏於強權心含抗拒;有法的儒,令人有了顧忌有了提醒,眾人不再無所畏懼肆意妄為。二者的有機結合,正是促進人們對文化的更深解讀,給人對傳統思想的認識從而將歷史遺留下來的精華髮揚光大。這是一種文化自信,對於文化價值的肯定將轉變為一種文化信念,而這信念終有一刻將蛻變為信力,在中國夢的實現上爆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由法治加深文化自信的中國,終將使國運更加興旺,實現眾人的中國夢。

文化自信作文3

春節,是中國人公認的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它承載著對新年的美好期盼與嚮往,寄託著中國人對過去一年的總結與新一年的展望。作為歷時最久,意義最大的一個節日,它在國人心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可隨著年味日益變淡,一切似乎都發生了改變。

曾經,孩子們熱切地盼望著,老人們激動地等待著,遊子們迫切地期待著……無論何人,身處何方,春節期間都要不辭辛勞,奔赴自己的家鄉,與家人聚在一起,團圓開心地度過一個愉快的春節。餐桌上激烈地交談,電視前笑聲此起彼伏,屋外爆竹聲接連不斷,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春節乃是所有人最喜愛的節日。

而如今,年輕人們因待慣了城市而不願回家與親友團聚、餐桌上都低對盤弄手機無比冷清……各種現象無不顯示著中國人對春節的態度日益冷淡,本是一家團聚、暢敘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刻,卻硬生生變成個人獨享的時光,最終只能以尷尬收場。隨著年味的減弱,似乎春節在中國的心中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而那缺失的一部分,早已被其他東西給填滿。春節遭受“冷落”,已不是當初那個萬人矚目的“寵兒”,而是一個可有可無,可以隨時丟棄的一個名稱罷了。

資訊朝代,訊息更新換代只在一瞬之間。而中國,能夠在這個時代佔據重要部分,不僅是因為它的實力,而且是因為它得天獨厚的文化。幾千年的文化是中國人值得驕傲的,可是如果不尊重這些文化,任由它們在世界上消失,我們又哪來驕傲的資本呢?當今很多人崇洋媚外,認為過洋節才是王道,追求新潮固然是好事,可是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的本源,忘記祖祖輩輩已傳統幾千年的東西。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乃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應該堅持把傳承中華文化作為一種歷史使命,融入作為華夏兒女的血液裡,讓它永遠傳承下去。我們更應該拾起對文化的信心,不忘初衷,讓中華民族特有的具有豐富底蘊的文化成為全世界的佳話。

幾千年的時代變更也無法改變中國文化的地位,而幾千年的沉澱讓它有了更豐富的人文涵養,作為泱泱華夏的子女,我們應拾起對文化的自信,讓中國在前進的路上更加閃耀。

文化自信作文4

中西文化的碰撞,明清之際一場轟轟烈烈的“西學中源”如火如荼,國民從漫步雲端,自高自大躍進文化低谷,自卑自恥,一場甲午戰爭威力如此,將一頭雄獅昂揚咆哮之際打得落花流水,萎靡不振。“面學中源”彷彿是一個悠長的嘆息,帶給今人無限的思考:文化,自傲不得,自卑不得。唯有正視,取其實用,依己所需,才能收穫自信,文化繁榮。

文化,自傲不得,獨尊不是名義,而是麻痺的心靈。

明清之際,西方文化順應全球商貿流入我國。國民們發現許多西方產品竟來源中國所創,只是回頭尋到了祖先。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認祖歸宗”,中國人被注入強心劑:什麼都是中國的。群民大漲自信,揚眉吐氣,盲目地佔有欲,歸為己有的獨尊感麻痺了心靈。正像“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一般的霸氣,自信高猛無節制,成為口頭相訴的自傲,那麼直接後果是什麼呢?是一場幾十年後的慘敗,是一支被贊為東方水師的船艦的全軍覆沒,可見,文化認同只在自信與自傲一念之間,輕笑,提高自信力,重矣,自傲自負,,一種麻痺,是患者的自我陶醉。

文化,自卑不得,自我否認是內部的衰落。

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攻攻炸古老的城門,當大洋彼岸的高科技跨國而入,當進口遠受歡迎於國產,文化,就這樣讓國民從內心輕吐一聲:什麼都比不讓人家的,文化不僅僅是物質,而題目是精神的食糧,又有人吐槽,中國僅一個莫言獲得了諾貝爾獎,數數日本、法國多少位了?文化自卑充斥著當今社會,正如一百多年前那場戰敗後人們低垂的'頭顱,自嘆不如的卑微。的確,中國還在單程道上奮勇直追,身旁是大大小小的文化漏洞,像山西的文化牆錯字連篇,國學教育備受爭議等,是我們必須直面的不足,我們在西方物美價廉之下都會心生不如,但自我否認不能從內部迸發,衰落實質是來源於一顆失望的心。

文化,唯有正視,才得以重獲自信。我們的中華正如疾飛猛進的列車,文化的衝突與碰撞,文化的缺漏與疏忽,文化的自傲與自卑,都如坎坷不平的車道,一路巔波,一路繁榮彌補,盲目照搬不可,符合國情實際的文化才能為民族注添自信力。

文化自信作文5

若將國家比作一個人,那麼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鈣,你無法從身體髮膚間捉摸到它的蹤跡,然而一旦缺乏,則頓見其形神萎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遠古至今,歷史見證了無數繁榮文化的覆滅,四大文明古國,何以唯華夏文化能泱泱五千年,絃歌不絕?

中華文化,有容乃大。唐朝儒釋道三教合一,漢人積極吸納胡人文化,遂成就了一代六國來朝、八方覲見的文化盛世。近代蔡元培興辦北大,實行“相容幷包,學術自由”的方針,於是有大師輩出,見證了北大最輝煌的歷史。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獨尊的高處不勝寒,而是在心懷自豪的同時,仍能辯證地看待外來文化。唯有相容幷包、博採眾長,文化之長河才能匯入新鮮的支流,綿延不絕。

中華文化,窮且益堅。清末,不平等條約的簽署、列強瘋狂的瓜分與掠奪,使曾經那傲立東方的雄獅,頃刻化作他人刀下的魚肉。可這雄獅縱然遍體鱗傷,也不曾放棄生的希望。反觀同樣遭遇殖民的印度,卻在外來文化的入侵下喪失了信仰、丟失了語言和文字,最終被徹底改造。評價一種文化是否偉大,固然要看它創造了怎樣的輝煌,但更應看它能承受怎樣的黑暗。

正是這樣一種中國文化,鮮活在從古自今的中國人心中,生生不息,正如陸放翁那一聲長嘯:“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震徹古今。而新時代的到來,也賦予了文化自信更加重要的意義。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兩極化的加深,經濟是發展的手段,而文化是立足的根本,唯有在這空前的文化大融合中堅守自我,才能和而不同,彰顯大國本色。

令人欣喜的是,當今社會並不缺乏文化自覺。君不見那層出不窮的文化節目,如《國家寶藏》《信·中國》,都洋溢著中國文化的自信?更有以餘秀華、趙日初為代表的很多農民們,也開始積極投身入詩歌、繪畫等文化事業,自下而上,頗有“洛陽紙貴”之氣象。正如建大樓要先打好地基,下層才能作用於上層,文化自信的建設,也應如是。文化自信不是少數知識分子對前沿理論的自信,而是廣大群眾對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認可與熱愛,文化不僅是詩詞歌賦,也是黃土和青天。

精神之鈣,鑄就中華脊樑。文化自信,看似宏大,實則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