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淺談教師語言藝術的魅力

淺談教師語言藝術的魅力

今年3月,我們有幸觀摩了21節全區小學語文優質課,收穫頗多。因為有賽前足夠時間的精心準備,也因為這些課幾乎吸收了各校乃至各片區語文教學之精髓,所以,無論是課標的體現還是新理念的滲透,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教材的挖掘,無論是教師素養的提升還是學生的發展,這21節課都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我們觀摩的教師大開眼界。

而讓我感受最深的要數各位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了。教師語言對於一堂課來說無異於生命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語言是“一條紐帶”,可以牽動整堂課的發展,教師語言又是“一種什麼以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我們發現,經過幾年課改的推行,經過老師們的潛心鑽研,教師語言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

一、用語言串聯一個個精彩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運用文字這一工具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怎樣讓這些簡單的文字元號轉變為複雜的人文思想呢?我想,只能充分依賴於語言這根“紐帶”。一位好教師可以透過深厚的語言底蘊喚醒孩子對語文學習的渴求,可以透過靈動的語言表達潤澤孩子豐富的感情世界,可以透過高超的語言智慧影響孩子一生。從我們這次觀摩的語文課中我們發現教師正朝著這個目標發展,用自己的語言給課堂注入生命活力。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語言規範嚴謹。

語文教學對孩子們學習、運用語言都有很強的示範性,所以老師們都注重發音的標準和示範性,一反隨堂課中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語言重複出現,“嗯、啊、好”等口頭禪長掛嘴邊的習慣,遇到學生出現發音不準或用詞不當時都及時糾正、規範。如吳正蘋老師在執教《自己的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就有幾次將“脊樑”一詞提出來正音示範。

2.語言生動、有感染力。

生動的語言會起到“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效果,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樣,“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方向,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製造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講自己的語言藝術化,以增強課堂感染力。在21節課中,因生動的語言掀起課堂高潮的例子層出不窮。

(1)有富有詩意的語言渲染,將學生引入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如陳利老師執教《學寫兒童詩》時,她這樣說“美好的事物是詩,迷人的景色是詩,讓我們走進詩的殿堂……”“在詩的國度裡,萬物皆有靈,萬物皆有情,一切都是有靈氣的,和我們人一樣,能哭、能笑、能唱歌、能舞蹈,我們可以俯下身和他們說悄悄話,和他們做朋友……”“詩是大自然中一幅幅美麗的景色,詩也是人們心坎裡那濃濃的深情……”這樣詩情畫意的對話,學生的心靈能不受震撼嗎?透過這樣的鋪墊,孩子已彷彿置身詩的世界,紛繁的心境也寧靜下來。

(2)有詼諧幽默的巧設懸念,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落入教師設下的“圈套”。如陳慕陽老師在上習作課《吹氣球》時,好幾次透過幽默的語言動作為學生設下思考的懸念。第一次拿起氣球說:“我現在開始吹了,可是……”拿到口中的氣球又放下來,學生的“胃口”被吊上來了。第二次拿起氣球說“我真的要吹了,可是……”拿到口中的氣球又放下來了,學生那個急切勁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次又說到:“這次我可真的吹了,給我鼓鼓氣吧……”幾次的欲言又止加上搞笑的動作,把學生“看、想”的慾望一下調動起來,在毫無設防的氛圍中,就輕鬆地為學生的寫作做好鋪墊。老師吹氣球時的動作、神態,同學們觀看時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一下就清晰地浮出水面。教育家斯威特羅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學語言,絕不只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它在給學生以愉快歡躍的同時,促使學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從而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3)有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孩子在有節奏的歌聲中不知不覺地專注起來。根據低年級孩子課堂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徵,黃巧林老師在執教《我為你驕傲》是就透過巧編兒歌:“小小眼睛看黑板,小小手兒放放好,小小嘴巴閉閉好,小小腰背挺挺直,小小腦袋想一想……”喚回孩子分散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有效地組織了教學的開展。

(4)有體態語言的輔助,讓教學內容更形象。如楊麗紅在執教《兩隻小獅子》一課時,就透過朗讀加做動作,形象地將小獅子學“滾、撲、撕、咬”部分輕鬆地演繹出來,學生也在了歡快的氛圍中學習掌握了此部分的學習。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於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感興趣的教師。教師的肢體語言會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升教師的親和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用學生的`話講:“這老師上課好玩”。有了這種心思,學生自然就會對你感興趣,就會對你上課的知識感興趣,這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有變換角色和稱呼,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文字。如陳天平老師在執教《三個兒子》一課時,讓孩子上臺提水,並直呼其“媽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課文中三位媽媽的提水的辛苦;又比如,陳利老師在上《學寫兒童詩》一課時,展示習作的學生就被稱為“小詩人”。透過這一角色的轉變,“小媽媽”們,“小詩人”們就很快入情入境了,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3.語言精煉、富有啟發性。

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和發展其思維能力,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啟發學生思考,要用精煉、循循善誘的語言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在所聽的課中,老師們都能精心組織語言,用精煉、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如“我們班的同學個個都聰明伶俐,現在來比一比誰最先記住這些字?” “當你……的時候,當你……的時候,當你……的時候,你最需要什麼?”在引導孩子們思維、理解時老師們也有新招,如龍林玲老師在引導大家認識“團結“一詞時這樣說到:“剛才我們學了‘眾’字,現在大家看看眾螞蟻在幹什麼?(出示眾螞蟻抬蘋果的圖片。)” “是呀,只要眾人團結一心,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順勢就學習了詞語。又如,吳正蘋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兩個詞語時,這樣說道,“街道上的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一堆又一堆,一簇又一簇,漂亮極了。”(順勢出示有多有華麗的鮮花圖片)在吳老師優美、形象的描述中,花又多又漂亮的景象已深深映入學生腦海。

4.語言親切、富有民主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必須營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服務教學。在本次觀摩活動中,教師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師長,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服務者,教師語言也悄然發生變化:對學生的稱呼是“孩子們”“小夥伴們”。對教學提問由要求變為徵求意見,如“聽了你們的朗讀,我也想讀讀,可以嗎?” “你願意把你的好方法與大家分享嗎?”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如此說:“原來還可以這樣記字,看來老師以後也得向你學習。”

二、用精彩的評價助推一個個高潮

在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地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還必須加強教學評價藝術的修養,讓評價語言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或達到“春風化雨”般的效果。回顧老師們的評價語言,呈現以下特點:

1.準確生動的激勵語言,讓學生能夠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我們應認真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及時捕捉其閃光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給予肯定和讚賞,學生就能如沐春風,課堂也會顯得生機勃勃。如“你真聰明啊,一下就能抓住了這個字的特點來記,這顆智慧星就送給你了。”“讓我們捧起書讀讀吧,像第二組同學那樣聲音又宏亮又整齊。”“這個小老師多了不起呀,把這些字讀得多好呀,特別是把那個“及”字讀得短短的,我們請他再教教大家吧。”我相信,聽了這樣飽含深情的激勵語言,孩子們定會在快樂的導航下,揚起智慧的航帆,駛向成功的彼岸。

2.巧妙婉轉的鼓勵語言,讓學生於無痕中增強自信。

孩子能當著那麼多人面回答問題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不管回答對與否,對孩子自身的發展都是一個考驗,所以面對孩子不恰當的回答時,教師更應用巧妙婉轉的評價語言鼓勵孩子、呵護孩子脆弱的心靈,幫助其建立自信心。如“你的聲音真響亮,要是讀準平舌音就更好了,能再讀一次嗎?”“你瞧,這次讀得比上次好多了,真是個愛學習、肯上進的好孩子。”“儘管你的體會不多,但句句都是發自肺腑之言,老師謝謝你!”“嗯,你可能沒聽明白老師的意思,讓我們聽聽其他同學怎麼說的吧,等會兒再由你來發言好嗎?”我相信在這句句真誠的賞識中、在這句句凝聚老師期望的鼓勵中,孩子們會進一步提高自己,會自信大增,會以更飽滿的激情投入到以後的學習中。

三、從細節出發,追求完美課堂

聽了這麼多節課,從教師語言這一環節中,我們發現了很多新理念的滲透:如關注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導作用等。但也發現一些我們平常忽略的細節:

1.打破砂鍋問到底。我們都有這樣的習慣,當學生回答問題不確切時,我們都喜歡追問到底,往往弄得學生面紅耳赤,不知所措。可以想象,他剛剛建立起的自信心經老師這麼一折騰還能持久嗎?所以我們不妨緩一緩,容他思考成熟後再作答。

2.評價語言缺乏針對性。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們會習慣性地對孩子的給予肯定和讚賞:“讀得真棒,連老師也陶醉了。”“回答得不錯,掌聲送給她。”聽到這樣的評價,學生的成就感一下就有了,但轉念一想:“我棒在哪裡?”“我好在哪裡?”其他孩子也會納悶:“他棒在哪裡?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麼?”所以,我們在評價孩子的學習時,不妨多思考一下,他棒在哪裡?多補充一句“你讀得真棒,特別注意了這個字的翹舌音。”“體會得真好,能聯絡自己的實際談體會。”我想,得到這個準確的、具有針對性的評價後,孩子們努力的方向就會更明確了。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裡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闢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會以此觀摩活動為契機,加強教師語言的學習和研究,把其當成一門藝術來鑽研,讓其更好地服務於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