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蜜蜂引路》課堂實錄及點評

《蜜蜂引路》課堂實錄及點評

朱雪丹,歷任杭州市安吉路小學語文教師、副校長。1985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著有《朱雪丹語文課堂實錄評點》、《朱雪丹語文教學三十年》。有課堂教學錄影《小壁虎借尾巴》等。

【課文】

1922年,列寧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當地有個養蜂的人,列寧常常派人去請他談天。

有一回,列寧想找那個人談談怎樣養蜂。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別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裡,列寧就親自去找。

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裡有許多蜜蜂。他仔細觀察,只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列寧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果然就是養蜂的人。

養蜂的人看見列寧,驚訝地說∶“您好,列寧同志,是誰把您領到這兒來的?”列寧笑著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

【教學過程】

師: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先請小朋友們默讀課文第三段。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

生:(默讀課文第三段)

師:好。小朋友,列寧的住處在哪兒?要是你們能說出來,我就把它畫出來,好嗎?

生:列寧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師:(邊板畫示意圖邊說)這座小山離莫斯科不遠,山下有一條小路,列寧邊走邊看,看到了花叢。誰能說說花叢在哪兒?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花叢在路邊。書上說“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裡有許多蜜蜂”,說明花叢在路邊。

師:對了,花叢在路邊。(邊說邊畫花叢)那麼,園子在哪兒?

生:園子在花叢的附近。

師:你怎麼知道園子在花叢的附近?

生:因為書上說那些蜜蜂採了蜜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裡,說明花叢離園子不太遠,所以我知道園子在花叢的附近。

師:對。(邊說邊畫園子)養蜂人的小房子呢?

生:養蜂人的小房子在園子旁邊。

師:(板畫房子)房子旁邊還有什麼?

生:房子旁邊應該畫上幾個蜂箱,因為養蜂人要照管蜜蜂,所以把蜂箱放在房子旁邊。

生:所以列寧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可以找到養蜂人的家了。

師:(板畫蜂箱)小朋友們真聰明,自己已經能讀懂書,把這些地方搞清楚了。現在誰能看著圖把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連起來說說?

生:列寧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條小路。小路旁邊有花叢。離花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旁邊有一座小房子。那就是養蜂人的家,因為養蜂人在園子裡放了許多蜂箱。

生:(齊鼓掌)

【點評】

這一教學環節側重理解重點段第三段課文。教師先提出一箇中心問題: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引導孩子們自讀自悟。接著交流,緣著問題導向,搞清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小房子的位子和它們之間的關係,教師參與其中並積極引導,輔之以板畫。最後,讓孩子們看著圖連起來說說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給人以啟發的是:理解中有語言積累的練習,口語表達的練習,還滲透理清一段話句序的練習。教學思路清晰,點撥語言精當,毫無多餘的話。

師:說得很好。下面我們來看看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第三段課文一共有三句話,請大家讀讀第一句:

生:(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裡有許多蜜蜂。

師: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板書:發現)他是怎麼想的?

生:列寧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個養蜂人的吧?

生:列寧還會想,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著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養蜂人的家了。

師:說得好極了!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兒呢?於是列寧仔細地觀察。(板書:觀察)什麼叫觀察?

生:觀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細地看。

師:對了,還要一邊看一邊想。那麼,列寧觀察什麼?他是怎樣觀察的呢?請一位小朋友讀第二句話,我們大家看圖。

(生讀第二句話,師在圖上添畫蜜蜂)

師:讀得很好。列寧在觀察什麼?

生:列寧在觀察蜜蜂飛行的方向,看這些蜜蜂飛到哪兒去。

生:列寧看見這些蜜蜂採了蜜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裡。

師:這些蜜蜂飛進去為什麼不出來了呢?

生:因為這些蜜蜂已經飛到家了。

生:要是沒有到家,它們還會繼續往前飛。

師:對了。這時列寧繼續觀察,又發現了什麼?

生:發現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

師:你們想這所小房子是誰的?為什麼?

生:這所小房子是養蜂人的。因為養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養蜂人為了照看蜜蜂,總把蜂箱放在自己旁邊的。

師:對了。所以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養蜂人的家。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列寧觀察的和想的對不對。請大家讀讀第三句話。

生:(讀第三句)

師:這句話說什麼?

生:列寧親自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證明列寧的觀察是完全正確的。

師:對了。觀察是不是正確,只有透過試一試才能知道。課文中哪個詞證明列寧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樣?

生:果然。

師:對了。大家把這句話再讀一遍。

生:(齊讀)列寧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

師: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下面我們把三句話連起來讀一讀。等一下我還要請一位小朋友說一說。

生:(讀第三段課文)

師:好,誰會看圖說說,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生:說)

生: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裡有許多蜜蜂。列寧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養蜂人養的吧?蜜蜂採了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著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養蜂人了嗎?於是列寧仔細的觀察,發現這些蜜蜂採了蜜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裡,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總是和養蜂人住在一起的,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養蜂人的家吧?列寧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門,開門的果然就是那個養蜂的人。列寧就是這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

師:說得好極了。

(師生鼓掌)

【點評】

同樣是第三段課文的三句話, “看看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這一問激起了孩子們思維的火花,把閱讀引向深入。顯然,這一步教學重點是落在發展思維上。他們從列寧的行動推想列寧的心理活動,及其思考問題的方法。這個教學環節有什麼特點呢?一是讓孩子們邊讀邊展開合理想象,想象列寧的心理活動以豐富文字的內容;二是緊扣文字語言文字,指導思考問題的方法:列寧細心“發現”、仔細“觀察”,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三是把發展思維與發展語言統一起來,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表達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的。

師:小朋友,養蜂的人看見列寧會怎麼想呢?我請一位小朋友讀讀第四段課文。(生: 讀)

生:(讀第四段)

師:讀得很好。小朋友,請你們看書上的圖,再圖文對照,想一想,圖上畫的是誰在說話?

生:(熱烈爭論)

我說是養蜂人在說話,因為他張大嘴巴笑嘻嘻的,看見列寧來很高興。

書上說養蜂的人是驚訝地說。可是圖上的養蜂人已經不驚訝了,笑嘻嘻的。說明他的話已經說過了,這時候是列寧在說話。

我認為是列寧在說話。因為書上“列寧笑著說”,圖上的.列寧正在笑,所以是列寧在說話。

我也認為是列寧在說話,因為列寧用手指著蜜蜂笑著說:“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這兒來的。”養蜂人聽了恍然大悟,也高興得笑起來。

師:現在老師根據書上說的表演一下,你們看到底是誰在說話。(師邊做動作邊有感情的朗讀,表演後)誰在說話?

生:(齊呼)列寧。

師:小朋友,你們很聰明,不僅讀懂了課文,還像列寧一樣會觀察,會思考,真能幹!老師也認為是列寧在說話,因為列寧用手指著蜜蜂,微笑著告訴養蜂人,是你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養蜂人見到列寧為什麼會感到驚訝呢?

生:因為列寧不知道養蜂人住在哪兒,今天突然來到了養蜂人的家,所以養蜂人感到很驚訝。

生:列寧是偉大領袖,今天來看望一個普通的養蜂人。這是養蜂人沒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驚訝又激動。

師:對了。那麼誰能用驚訝的語氣讀一讀養蜂人說的話?好,你來讀。

生:(很有感情地讀)列寧同志,是誰把您領到這兒來的?

師:讀得好。驚訝得眼睛都睜大了。列寧的話要讀得很親切,很有風趣。誰來試一試。(生紛紛舉手。都想試一試)

生:(讀列寧的話,邊讀邊學圖上的列寧做手勢)我有嚮導,是您的蜜蜂把我領到這兒來的。(生高興地笑了)

師:讀得很有感情,真好。小朋友,什麼叫嚮導?

生:嚮導就是帶路的人。

師:那麼在這課書裡,列寧指的嚮導是誰呢?

生:(齊)蜜蜂。

師:對了。是蜜蜂。但是你們想,蜜蜂真的能當嚮導,能引路嗎?(點課題)

生:不能。

師:那麼,列寧是靠什麼找到養蜂人的呢?我們再來讀讀整篇課文,想一想再來說說。

(生讀全文)

生:列寧有豐富的知識,他很瞭解蜜蜂,知道蜜蜂採了蜜要飛回蜂房去。列寧跟著蜜蜂走就找到了養蜂人的家。

生:列寧是靠動腦筋,想辦法,仔細觀察找到養蜂人的。

師:對了。列寧是靠動筋,想辦法,仔細觀察,利用蜜蜂採蜜要飛回蜂房去的這個特點,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這就告訴我們,今後我們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難,只要開動腦筋,仔細地看,認真地想,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點評】

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學習最後一段課文。利用課文中的一幅插圖,讓孩子們討論“圖上畫的列寧與養蜂人,到底誰在說話?”這裡打開了一個思維空間,激起了矛盾衝突:有的認為養蜂人在說話,有的認為列寧在說話,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解讀。另一個是回到課題,提升學生的認識,“嚮導”是誰,蜜蜂到底會不會引路?最後自然而然地得到啟示:要像列寧一樣,要會觀察,會思考,要是碰到困難,只要開動腦筋,仔細看認真想,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經典教例”賞析】

朱雪丹老師是老一代著名特級教師,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是她的輝煌時期。據朱老師自己回憶,《蜜蜂引路》的課堂實錄是1984年以前整理的。時隔二十多年、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讀起來,它依然是那樣的清新,那樣的親切!這個教例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道道地地、健健康康學生學語文的課堂,當今教學中存在的時病,諸如“語文課的個性不鮮明”“得意而忘言”,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視語言文字的學習”“教學內容泛化”等等,在這裡毫無蹤影。這說明“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早就不是一種理想追求,而是一種現實。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經典性教例”。稱得上“經典性”的東西,就不是時髦的東西,是事物本質的規律性的顯現,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所以,仍有拿出來供大家品味、學習、借鑑的必要。以“課改”的精神相對照,我的學習體會試舉以下幾個要點。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朱老師的詞語教學極具特色。根據二年級的教學要求,她是抓住詞語的教學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體會詞語的作用和表達效果的。這樣教,不但活學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並透過反覆朗讀和口頭運用加深理解,而且促進、加深了課文內容的理解,促進認識和思維的發展。詞語“發現”“觀察”“果然”“嚮導”“驚訝”等都是這樣教學的。其中“嚮導”“驚訝”兩個詞語的教學尤為精彩:當學生懂得“嚮導”就是帶路的人,課文裡指的是“蜜蜂”以後,教師問:蜜蜂真的能當嚮導,能引路嗎?從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個更深的層次,領悟到列寧有豐富的知識,靠動腦筋、想辦法,善於觀察,利用蜜蜂採了蜜要回蜂房這個特點才找到養蜂人的。“驚訝”這個詞語,老師沒有問它的意思,而是讓學生思考“養蜂人見到列寧為什麼會感到驚訝呢?”這一引導,學生的思考多深刻啊:“因為列寧不知道養蜂人住在哪兒,今天突然來到了養蜂人的家,所以養蜂人感到很驚訝。”“列寧是偉大領袖,今天來看望一個普通的養蜂人。這是養蜂人沒有想到的,所以他感到又驚訝又激動。”詞語理解得深刻又促進了有感情的朗讀,當老師要求“誰能用驚訝的語氣讀一讀養蜂人說的話”時,學生不但讀得有感情,而且“驚訝得眼睛都睜得大大的”。好的教學舉措是多功能的,一石多鳥,事半功倍。詞語教學抓紮實了,內容理解加深了,智慧啟迪、情感薰陶,蘊含其中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簡單”,可不是“單一”“單薄”,而是蘊含著“豐富”,抓住了語言文字這個根本,才有可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簡單”而豐富。

指導學生閱讀(朗讀、默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這個教例中,學生的閱讀層次分明。第一個層次的閱讀側重理解課文內容,如上面所講到的,以詞語為重點促進內容的理解。其教學策略是讀中發現詞語、理解詞語,然後又指導朗讀。這是一個由“感”生“情”,“情”溢於“言表”的過程。第二個層次的閱讀側重發展思維。把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統一起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題。朱老師在第二個教學環節中作了精彩的演繹。朱老師善於根據學生需求,強調關鍵詞語而引發思維。如“發現”:學生從列寧邊走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中有許多蜜蜂”,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個養蜂人的吧?”“蜜蜂採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著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可以找到養蜂人的家了。”“發現”,強調了列寧在發現時引起的思考。又如“觀察”:“列寧在觀察蜜蜂飛行的方向,看這些蜜蜂飛到哪兒去。”列寧“發現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一定會想“這所小房子是養蜂人的。因為養蜂人和蜜蜂是住在一起的。養蜂人為了照看蜜蜂,總把蜂箱放在自己旁邊的。”再如“果然”:這個詞語中,證實列寧觀察的想的是完全正確的。

指導閱讀的方法要做到兩個“堅持”:

一個“堅持”,是堅持從語言文字出發理解內容,再從理解內容回到語言文字。這在上面已經說了。

第二個“堅持”,是堅持閱讀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從區域性回到整體。這是朱老師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

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不僅使學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學習方法,而且使學生初步懂得認識事物既要看整體,又要看部分,還要看看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上述教例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已經讀過全文,本課的教學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重點段第三段,依然設計了一個從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閱讀過程。這種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和閱讀課文的心理過程的。一開始,教師請學生默讀整段課文,想想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和養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教師一邊聽學生髮言,一邊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幫助學生在整體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部分進一步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從詞句中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最後,讓學生完整地讀課文。當前語文教學的傾向性問題之一是,不顧課文整體,不顧課文思路,以抓重點為名,以尊重學生意願為由,或東學一句西學一句,或把所謂“重點句”孤零零地呈現出來,割斷與課文的聯絡,大談體驗感悟。對照朱老師的教學,這樣做有什麼弊端不是值得深思嗎?

文字解讀的價值取向,既要正確理解文字,又要鼓勵多元感受,尊重獨特體驗。

本課例大部分教學時間花在正確解讀文字上,如上所述透過詞句理解內容,重視默讀與朗讀,而且形式多樣,有的由朗讀引出要思考的問題,有的透過朗讀理解詞語的意思,有的是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重視聽和說的訓練。聽說訓練的要求,隨著閱讀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等各在什麼地方說一二句話,到圍繞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說一段話。可謂教得紮紮實實。教學紮實並不意味著“密不透風”,而是紮實中又顯空靈。朱老師常常為學生心靈自由與思維翱翔創設空間。最明顯的有兩處,一處是讓學生看看課文插圖,圖文對照,“想想是誰在說話”。學生細緻地觀察了圖,並展開合理的想象。另一處是圍繞問題“列寧是靠什麼找到養蜂人的呢?”提升文字意義,由“蜜蜂引路”提升到遇事要多觀察細思考,動腦筋想辦法,從而不僅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而且讀出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