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螳螂捕蟬》教學後記

《螳螂捕蟬》教學後記

導語:《螳螂捕蟬》的主題是對那些鼠目寸光、毫無遠見、利令智昏、不顧後患的人提出警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後記,歡迎閱讀。

篇一:《螳螂捕蟬》教學後記

《螳螂捕蟬》的課文內容並不複雜,成語的理解,學生透過預習就能掌握。我本著“以學定教,練在課堂”的教學思想,出示了本課教學的幾個關鍵性問題:

1、螳螂捕蟬和吳國攻打楚國有哪些相似之處?

2、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3、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麼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在學生充分的自學討論過後,我發現1、3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而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的理解過於片面,無法全面立體地理解少年的計謀巧妙之處和人物特點。於是,我抓住學生的這一學習情況,對學生不失時機地進行點撥。第一處的點撥出現在“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這個環節中。學生從文字內容的理解出發,都說到了少年以講故事的方式勸說吳王,很巧妙。文中還有哪些細節也能看出少年計謀的巧妙呢?學生必須細讀文字才能找到。對話的地點在花園,時間在早晨,手中的彈弓和身上的露水,無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謀劃。恰當的時間和煞費苦心的道具準備,都是為了引到“螳螂捕蟬”的話題。只要吳王發現少年,問到彈弓,少年對成功勸說吳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在討論“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的話題討論中,學生對於少年的足智多謀印象深刻,但也僅此而已。我進行了第二次點撥:“少年就一定會勸說成功嗎?如果不成功,讓吳王看

出了他的用心後結果會怎樣?”少年其實是冒著生命危險,勇敢地勸諫的。“少年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他這麼做,到底是為了什麼?”少年其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非常愛國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經立體飽滿起來,學生對於文字的感受又深了一層。

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運用了“以學定教,練在課堂”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循循善誘,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發揮了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用,使語文課堂活了起來,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篇二:《螳螂捕蟬》教學後記

為期三週的校內公開課已結束。本次校內公開課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讓我係統地瞭解到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不同年級的特點。在這次公開課教學中,我執教了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第一課時。下面,就這一課時的教學談談感想。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後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決意伐楚→巧妙勸說→打消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後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於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係,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本文結構特別,故事中套著故事,應找準切合點,直奔中心,使其形散神聚。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在第一課時教學中,我的設計教學預設如下:“激趣匯入→預習反饋→聽故事,理脈絡→看圖片,品故事→留懸念”。

在激趣匯入部分,我設計了“巧填八字成語”這一練習,此環節的設計,透過學生展示自己的積累成績,達到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聽故事,理脈絡”環節中,一個讓學生“嘗試用四字詞語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起因、發展和結果分別是什麼?”練習,極富挑戰性,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表現欲。學生眾說紛紜,但又不乏經典之語。

理清課文脈絡後,我出示了一張“螳螂捕蟬”的圖片,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指導他們“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圈畫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物件,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試著畫一畫示意圖。”並想象“蟬”、“螳螂”、“黃雀”,心裡都在打什麼如意算盤呢?如果你遇見這種狀況,你打算怎樣告誡它們呢!透過這一系列的合作學習,學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寓意。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品讀、感悟等,都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二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以人為本,注重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讀議結合,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由於時間關係,沒能讓學生寫一寫讀這則寓言的感想。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鞏固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