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舞臺美術設計與戲劇藝術特性的關係論文

舞臺美術設計與戲劇藝術特性的關係論文

【摘要】戲劇與舞臺美術設計具有緊密的關係,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現代戲劇中的舞臺美術屬於綜合體,是戲劇、一度、二度和三度創作的有效融合。本文就對舞臺美術設計與戲劇的藝術特性的關係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舞臺美術設計;戲劇;藝術特性;關係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069-01

舞臺美術設計作為戲劇中的重要內容,其具有多維性和創造性的特點,能夠藉助舞臺演出要求和劇本的實際內容,透過多樣化的造型藝術手段,對劇中角色與環境的外部形象進行創造,從而與劇本的內容相互輝映,渲染舞臺氛圍[1]。戲劇則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能夠融合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的特點,既具備建築與繪畫的視覺性和空間性,又具有音樂與文學的聽覺性和時間性,能夠在實際演出過程中與觀眾實現自身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

一、戲劇的基本特性

對於戲劇而言,其基本特性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戲劇是綜合藝術。戲劇需要將舞臺造型藝術、演出空間處理以及表演藝術進行有效結合。戲劇誕生之初,沒有專職的舞美設計師、導演和編劇,其主要是以文學為基礎,透過造型藝術和空間藝術的創造者進行創作與表演。戲劇綜合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後,方才產生舞美設計師、導演和編劇,其是在三度創作中形成的綜合藝術。其中舞美設計師和導演是二度創作者,編劇是一度創作者,觀眾與演出主體則是三度創作者,舞美設計師、導演和編劇利用舞臺的藝術形象來演繹劇本的文字形象,藉助演出空間的特殊處理,從而在獨特的藝術氛圍中融合演員的表演,與觀眾一起完成戲劇的藝術審美價值。其次戲劇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表演者需要在具有一定高度、寬度和長度的三維空間中展開動作,但是這個空間的容積大小主要是以表演藝術的需要加以確定,存在一定的限度。這不僅是舞臺美術設計中獨特空間形式創造的基礎,也是戲劇藝術的立體空間性。當然三維空間的表演需要以時間延續為基礎加以展開,透過規定的內容來確定時間的長短[2]。總而言之,這種時間與空間藝術的延續統一體,是舞臺美術設計創作的出發點,也是戲劇藝術的重要特徵。最後戲劇是觀眾與演員在同一現場的藝術。戲劇的主要特徵就是演員扮演的角色與觀眾進行面對面交流,從而在欣賞過程中,使接受主體和創造主體形成共同的創造關係,保證演出空間與表演空間的有效結合,實現戲劇的高度假定性與真實性的演出,促進舞臺美術設計作用的充分發揮。

二、舞臺美術設計與戲劇的藝術特性的關係

二者的關係主要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舞臺佈景方面。現代劇院舞臺的設計模式多是“伸出式”舞臺和“鏡框式”舞臺,而舞臺的佈景則是其重要的構成元素。不管是傳統的繪製平面佈景,還是現代的電腦設計佈景,其都是對天幕、沿幕、側幕的透視畫法繪製進行巧妙利用。當然佈景設計師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劇本進行認真閱讀,深入研究和分析劇情以及演員的心態與表情,利用生動形象的手法有機融合時間與空間,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增強演出效果。二是道具方面。道具可分為隨身道具、小道具和大道具,其具有變換性和多樣性特點,能夠對劇中人物的特點加以表現,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製作隨身道具時,需要結合劇中人物的民族、職業、特點和年齡;而在製作大小道具時,則需要以事件和故事情節發生的時間與地點為依據加以製作。三是化妝與服裝方面。化妝與服裝相輔相成,兩者能夠告訴觀眾舞臺的世界,對劇情發展的地點與時間加以表明,含蓄而間接展現舞臺上的風土人情與社會文化。一般個別的化妝與服裝能夠準確傳達演員的`階級、職業與年齡等,確保演員個性的鮮明性以及形象的突出性。四是音效與燈光方面。戲劇中的燈光具有照明的作用,能夠保證劇情的精彩度,因此燈光設計師需要對燈的陰暗、顏色、角度和位置等進行合理存在,隨時調整光的強弱[3]。此外,音效與音樂也是戲劇的重要元素,其能夠強化臺上的行為,支撐人物的情感,有效過渡場景,如話劇《雷雨》中的電閃雷鳴的音效設計,能夠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大膽且鮮明的音效與燈光設計,多是用於戲劇化效果的創造,如百老匯音樂劇《貓》,其採用美妙的音樂和多變的燈光色彩,營造出遞進式的劇情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戲劇的基本特性不受東西方不同觀念的影響,不會被不同戲劇流派中的不同主張所淹沒,是舞臺美術設計與戲劇研究的基礎。將戲劇與舞臺美術設計之間的相互變幻來渲染舞臺的角色與氛圍,創造出真實與現實的幻覺,從而引發觀眾的共鳴,強化戲劇情節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使觀眾從戲劇中尋找生活的影子,更為享受和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曹林.戲曲舞臺美術創作現狀與發展概述[J].戲曲藝術,2013,(01):98-104.

[2]趙大千.戲劇舞臺美術的表現形式分析[J].消費導刊,2010,(07):227.

[3]張立明.舞美歲月留聲——論舞臺美術與戲劇的關係[J].大眾文藝,2014,(1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