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伯牙絕弦教學案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篇一: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子期會怎樣讚歎?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又如何讚歎?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除能表現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以外還能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

生:清風、白雲、細雨、明月、炊煙、白雪……

師:能在這些景物描寫的詞語前加相同的兩個字的修飾語嗎?

生: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蕭蕭竹葉 綿綿細雨 裊裊炊煙 萋萋芳草 白雪皚皚 等。

師:如果我是伯牙你是子期當我鼓琴當你聽到我的琴聲你會如何讚歎呢?

分角色表演:

師: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伯牙鼓琴,志在細雨。

生:善哉,綿綿兮如( )!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

生:善哉,( )兮像( )!

……

師: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連起來說一說。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綿綿兮如細雨。”志在炊煙鍾子期曰:“善哉,嫋嫋兮若炊煙。”……

師:如果你是伯牙此時你會對子期怎樣說?用文言文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師: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讚歎,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是什麼呀!

生:知音

【教學環節分析】:

這一教學環節是我在執教語文《伯牙絕弦》一課在教學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一處拓展練習的教學設計。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置身文中人物感受子期和伯牙的知己情誼,老師和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同時透過這一句式的練習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這一環節有這樣幾點成功之處:

1、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2、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讚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3、既加強了此種句式的訓練,又打開了學生思維調動了學生原有知識的積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學生的表現力較差。

這一不足,一方面原因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比較保守,在培養學生的表現力上比較欠缺。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學生的年齡越開越大,有些不好意思,放不開手腳。

2、學生的語言較貧乏。

學生平時看書較少,語言積累量不夠。分析原因,一時家庭文化氛圍不好,再有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雖有意識要求學生積累語言,但是檢查的力量不夠。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不足,我決定在今後的教學中,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的給學生創設表現自己的情景,積累運用語言的訓練,並做到課內、外結合,把課上學到的知識、方法透過表演、講故事、換角色等形式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反思,有成功也有不足。哪裡有不足,哪裡就是起點,今天的不足就是明天的成功之處。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篇二:

背景:

本週,我上了人教實驗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回想一下這次授課過程,感覺有很多不足之處,留下了許多遺憾。但也有少數幾處“亮點”,使得這堂課充滿了活力。

教學片斷(一)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

生1:白雪茫茫。

生2:虎視眈眈。

……

師: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小黑板出示)

清風徐徐 楊柳依依 炊煙裊裊 淚水漣漣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春雨綿綿笑聲朗朗

師:同學們,大家一齊來讀一讀這些詞吧!(生齊讀)

評析:初看起來,這只是老師在上課之前給學生作的平常積累,並無什麼新奇之處。其實,我在設計這樣一個文字遊戲的時候,除了要達到積累的目的之外,還巧妙的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作了充分的鋪墊。看似簡單的開頭,其實為化解教學的難點,豐富學生的語言作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片斷2:

正式上課:

師:江城武漢,九省通衢,在長江與漢水交界之處,有一處著名的,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景觀,你們可知道,是什麼嗎?

生:黃鶴樓。

師:在黃鶴樓的對面,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和我們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們知道那是什麼嗎?

生:龜山電視塔。

師:在龜山電視塔的腳下,還有一處著名的景觀,這裡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大家知道嗎?

生:(齊)古琴臺。

師:是啊,在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而悽婉的故事;在這裡,迴響著一段千古傳誦的.絕唱……有誰知道古琴臺這個地方的來歷呢?請你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好嗎?

生:講述古琴臺的故事。

師:你講得真好啊!真是個知識豐富的好孩子。你剛才講的只是一個民間故事。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這個故事的歷史記載。只有5句話,77個字的一篇小文章。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37頁。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評析:老師從學生身邊的景觀出發,從他們最熟悉的景觀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臺,這樣的開課,讓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來,請一個同學簡單的講一講古琴臺這個地方的傳說,引入課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文字的興趣。老師提出的“5句話,77個字”也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教學片斷3: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哪位同學讀明白了?

生: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太美了,像泰山一樣巍峨!”伯牙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太美了!像江河一樣廣闊!”

師:你說得太好了!“志”是什麼意思呢?

生:心裡想著的意思。

師:說得太好了,請你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透過看後面的註釋知道的。

師:你真會學習!是啊,結合註釋來理解課文,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好方法。同學們,當伯牙在鼓琴時,鍾子期是怎麼讚賞的呢?

生:“善哉,”

師:這裡的“善”是什麼意思呢?你能借助註釋告訴老師嗎?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補充他的,這裡的“善”表示的是讚美的意思。

師:說得真好!這個“善”字還在課文裡的另一句話中出現了。(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個“善”字有是什麼意思呢?

生:這裡的“善”是“善於,擅長”的意思。

師:你回答得真好!同學們,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鍾子期是這樣讚歎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鍾子期是這樣讚歎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同學們,難道鍾子期的琴聲裡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嗎?還有什麼呢?

生1:我想還有他的歡樂和憂愁。

生2:我想還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還有他思鄉的情懷。

……

師:是啊!伯牙的琴聲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課前談話中的詞語)

師: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

生齊:“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鍾子期曰:

生齊:“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鍾子期曰:

生齊:“善哉,嫋嫋兮炊煙!”

師:伯牙鼓琴,志在楊柳,鍾子期曰:

生齊:“善哉,依依兮若楊柳!”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師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讀通文字,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藝的高超以及鍾子期的“善聽”,尤其是後面的發散,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當伯牙的琴聲中有清風、芳草、炊煙、楊柳之時,鍾子期是如何讚美的,由於有了課前對“清風徐徐、芳草萋萋、炊煙裊裊、楊柳依依”等詞語的積累,所以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容易,同學們的齊聲回答一下子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

教學片斷4:

師: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同學們,你們都已經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們把這些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來,那就是:(課件出示)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生齊讀)

師:這句話誰都懂了呢?“念”是什麼意思呢?

生:我覺得“念”應該是“心裡想的。”的意思。

師:答得真好!“必得之”又是什麼意思呢?

生:我認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師:是啊!凡是心裡想的,都能夠知道。這多麼不容易啊!由此看來,鍾子期不但能夠聽得出伯牙的“琴音”,還能識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夠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為如此,所以伯牙才識鍾子期為他的――

生齊:知音!

(師板書:琴音情音)

師:知音難道僅僅是聽“琴音”,知“情音”的人嗎?請你們再讀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讀之後對知音還有什麼新的理解或認識?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讀了這句話以後,覺得這裡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僅僅聽“琴音”,知“情音”還不能稱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師:你說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他!是啊,知音,僅僅是聽“琴音”,知“情音”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師板書:知志向)正因為這樣,所以伯牙才識鍾子期為他的――

生齊:知音。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老師帶領學生從理解字詞入手,一步步向文字的深處挖掘。尤其是在對“知音”的理解上,學生透過課後的“資料袋”已經知道了,知音就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學在閱讀本課時,就僅僅停留在對知音的字面認識上,認為伯牙把鍾子期視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為鍾子期能夠聽得懂他的琴聲。其實這樣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師緊緊抓住“所念”“必得之”兩個詞,讓學生的理解向深處前進了一步:知音不僅是要“聽琴音”,還應該“識情音”。接下來,現次出示上文,讓學生聯絡上一句中出現的“志”字來再次深入理解,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原來,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對“知音”一詞有了如此透徹的理解,學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