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希望子女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教育隨筆

希望子女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教育隨筆

我們這一代中的很多人都度過了自我價值觀缺失的童年,在父母的呵令下懵懂地成為了別人心裡期望的樣子,長大了仍然掙扎著去扮演著一個內心有所懷疑的角色。大家都非常努力,有些活的也很辛苦。有時候和朋友同學聊起,他們說,為了家人,為了子女,為了不讓他們過和我一樣的生活。

於是,拼命地去努力工作,放棄自己的很多追求,使得“子女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似乎是我這一代很多人的想法。我得承認,這樣的想法很偉大。幾年前我也正是這樣想的,我要盡我最大的可能,提供所有資源給子女,希望他能自由發展,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我要做的是創造一切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條件,讓他不被這些所囿。

可是,資源的極大充分,與一個人的人格發展,關聯性到底在何處,我始終沒有想明白。教育對個體的作用過程,有太多的因素,太多的相互作用,太多的個體差異在其中,十足一個黑匣子。的確,貧乏的物質條件很可能會限制子女的視野,但我卻覺得,單純追求物質豐富這一點,對父母視野的限制,顯得更糟糕。似乎上一輩父母要求我們做的是上一輩沒能做到的事,而我們希望子女的也正是我們沒能做到的事。似乎,我們一邊在遭受著社會評價的傷害,一邊作為社會評價的一個組成部分傷害著別人。

其實一代一代的,好像沒什麼不同呢。

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一個人的人格完整,勇敢,正直,誠實,善良,聰明,擔當,謙虛,自省,對造物,對人,對美的尊重和誠懇,對失敗,挫折,死亡的態度,對自我,他人,自然,社會,世界,宇宙,生命的認知……這些很多時候都需要在挫折中體察,沒有飢餓感,有時甚至無法獲知自己最想要的東西。當你什麼都有,選擇常常很模糊,但當你什麼都沒有,你最想抓住的',八成錯不了。做自己喜歡的事,重點可能並不在於資源是否豐厚。要找到真正自己喜歡的事,通常需要很長時間的自我體察。此外,是否有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勇氣,重要性亦是遠勝資源。

我想,並不是說要創造飢餓環境給子女才是對他們好。只是我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不會以給子女創造最大的物質基礎作為自己努力的源動力,我也不會讓子女揹負承載了我自己夢想的包袱。

我的孩子,我希望你無所畏懼,我希望你永不絕望,我希望你對自己誠實,對既定的一切抱有懷疑的態度,對自己未知的事情亦要永懷一顆敬畏之心,我希望你一直會對世界好奇。這些都不應該是依賴於物質的豐富程度的。而我寧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這樣的精神,而不是簡單的物質基礎上。不然,很容易想見,當子女在所謂“最喜歡的事情”上沒有那麼用力,或者很晚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時,做出重大犧牲的父母會如何反應,而子女內心又會因愧疚多麼煎熬。另一方面,過度的重視物質豐富程度的重要性,做父母的很難做到大氣、淡然,自己卻做不到,卻希望孩子有這些品質,不是件很難過的事情嗎。(文/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