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高一必修一歷史課件

高一必修一歷史課件

歷史對於文科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高一必修一歷史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高一必修一歷史課件:西周的建立

教學目標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運動,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透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透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商朝最後的商紂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對,周武王起兵伐紂,建立周朝。從此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

教法建議   難點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等級制度並且用圖示法將其內容描繪出來,教會學生透過簡單圖表概括理解複雜內容的方法.

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回答“為什麼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教會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 透過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滅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朝代更迭並能將其放置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變遷的原因。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重點。因為正是透過這場戰爭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講清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生理解商的滅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是另一個重點。因為這種制度正是西周奴隸制進一步發展在政治上的'表現。而且這種制度對於後世影響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課難點。分封的原因,諸侯國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關係相對複雜,而且學生接觸較少,不易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 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為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為主,教師引導為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暴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 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領導者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 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資訊,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 :(①商紂王的暴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為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 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 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著[周朝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 國人運動和西周滅亡

1. 國人運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暴政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運動對西周的影響。

2. 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 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為了研究加以說明,為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三、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