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初中生歷史學習方法

初中生歷史學習方法

國家規定歷史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歷史課程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初中生歷史學習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這是一則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歷史課上,老師在講《火燒圓明園》一課,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師便課堂提問:“小明,圓明園是誰燒的,”小明嚇得睡意全無,驚慌答道:“不是我燒的!”

次日家訪,老師說起此事:“我問小明,圓明園是誰燒的?他居然說不是他燒的!”這時,小明的媽媽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實,他說不是他燒的,就一定不是他燒的!”小明的爸爸是個本地著名的企業家,站了起來,滿臉不高興地說道:“燒就燒了,多少錢賠就是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學好歷史,生活中往往會鬧出一些笑話。不懂歷史的人,將來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也不會成為一個成為處處為國家為人民利益著想的優秀的企業家。

國家規定:歷史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歷史課程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

二、初步認識歷史課

(一)初中歷史課要學哪些內容呢?

初一學中國古代歷史,初二學中國近現代歷史,初三學習世界史。每一冊課本一般都分為幾個學習主題,歷史學習基本上是以課為單位,一課時學一課。

(二)每課課文由三大部分組成:

⑴導語導圖:沒課開始設誘發性導語,配置導圖,目的在於創設學習情境,提示學習重點,激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習興趣。導語文字力求流暢生動,富於啟發性。

⑵主輔欄目:每課由主、輔欄構成。主欄目呈現學習內容,輔欄目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要求。

主欄目包括:

①必讀課文(宋體):敘述《課標》規定學習的內容,是對全體學生的要求。

②.閱讀課文(仿宋體):是對《課標》“內容標準”的拓展,對必讀課文起過渡、補充和說明的作用。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標》規定的內容, 更好的實現課程目標,同時發展學生的個性,增強教科書的彈性。這部分內容穿插安排於必讀課文之中。

此外,還有打星符號的課,入中國現代史中的《世界經濟的奇蹟》,或者打星符號的子目,如中國古代史中的“大汶口文化”、“隋朝的滅亡和唐朝的建立”等也屬閱讀課文。

③注音和註釋:對生僻字注音,對較難的歷史概念註釋。

輔欄目包括:

①讀讀:閱讀有關課文或文獻資料。

②看看:觀察地圖、人物圖、歷史圖片等反映的內容。

③寫寫:對重要的歷史概念,難寫的歷史人名、地名、著作名等作為書面練習或直接寫在教科書的相關位置。

④記記:對重要的歷史年代、人物提出記憶要求。

⑤想想:思考、想象有關歷史內容。

⑥議議:討論有關歷史問題。

⑶學習與探究

每課後面設“學習與探究”欄目,包括“學習活動”、“史海拾貝”、“學習測評”、 “心得與疑問”四個部分。

①學習活動:分統一的要求的活動和選擇性活動。統一要求的活動是對全體學生的要求,活動內容及要求充分考慮實施的普遍可能性,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的農村學校實施的可能性。選擇性活動是對部分學生的要求。活動形式有製作、故事會、朗誦、欣賞、參觀、考察、知識競賽、討論、辯論、學史一得、演講等20多種。

②學習測評:透過自測自評、自測他評,考察學生歷史知識掌握和歷史能力形成的情況,有助於學生認識學習目標和教師瞭解目標達成情況。

③史海拾貝:緊密結合該課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補充介紹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或其他歷史知識,激發學生學史興趣。

④心得與疑問:由學生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寫出學習該課後的某一點收穫、體會、認識,反映學生學習歷史的所得、所悟;或由學生寫出學習該課後還未明白的問題,或對教科書敘述的內容、對老師講解提出不同的見解。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能力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三、如何學好歷史課

不少同學、家長甚至是教師,對歷史學習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誤以為對歷史知識死記硬背就是歷史學習的唯一方法。認為平時劃一劃、記一記,考前背一背、練一練,歷史就能考好。其實事實不是如此簡單,不少同學考試時“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如何做才能學好歷史呢?

(一)學會預習

1.預習很重要

所謂預習實際上也就是課前的一種自學過程。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前有無預習對本節課的成功與否有著相當大的意義,這是由於小學的基礎知識比較淺顯,容易掌握,只要課堂注意聽講還是應付得了的。到了中學以後,老師的授課方式和教材的知識結構較以往有了質的飛躍。假如課前不作預習,僅靠課堂聽講,勢必難以當堂完成學習任務。於是許多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要點,只好加班加點,進行補缺補漏。雖然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去了,但課餘時間亦被各科瓜分殆盡,這與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相違背。針對這一現象,我想:與其讓學生留著一大串問題走出教室,還不如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目的。

預習可以提前消滅聽課中的“攔路虎”;預習有利於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預習可以提高獨立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預習有利於提高聽課的效率;預習有利於鞏固所學的知識;預有利於扭轉學習被動的局面,學生一般對預習不夠重視,除開對它的好處不瞭解,還因為感到時間不夠用,沒有功夫預習。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沒有預習的習慣。其實,預習有利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扭轉學習被動的局面。

值得我們指出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預習,尤為重要。其實,這種同學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預習”上。預習、上課、作業、複習四個環節組成了每課時的一個週期,因為前面預習一個環節“欠債”,而影響了後面學習環節的順利執行。整天忙於應付作業,如此惡性迴圈……這些同學在短時間內要多吃點苦,在完成每天學習任務之後,加班個把小時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也可以減少了許多,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改變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

2.預習的策略和方法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上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課前預習(課前預習下節課的內容)、階段預習(預下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學期預習(開學前在假期裡,預習下學期的內容)。

(1)學期預習和單元預習的步驟

第一步:閱讀序言——《致同學們》

在課本里,序言主要是講述歷史課本的結構,學習方法。所以,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第二步:閱讀本書目錄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所學校,把即將學習歷史的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從第一天開始就正式學習歷史;第二組則先對歷史課本做概括性的說明,通讀目錄,才進入正式學習。結果在起跑時慢了一步的第二組,最後成績卻普遍比第一組好。請利用好課本的目錄,雖然看了課本的目錄,也未必完全理解。但是,每次一翻開書,先讀一次目錄,就可以掌握過去所學的功課,在整體居於什麼地位;其前後關係又是如何。由這裡可以體會出,讀書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對學習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閱讀單元導論

序言所講述的是廣泛和一般的問題,但單元前的導論所講的則是狹小和具體的問題。你注意到每個單元的前面都有一幅代表性的插圖了嗎?

第四步:閱讀書本後面的大事年表,將有助於你掌握歷史的時序結構。

(2)課前預習的基本程式

通常,預習新課可按以下程式進行:

①瀏覽教材;②編寫本節的內容提要;③確定本節的重點和難點;④找出上課時應重點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可用彩筆勾出。

(3)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課前預習的方法必須是在老師有計劃、有目的的指導下完成的。學生的學習具有盲目性,一旦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就會產生兩種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預習而無重點,頭緒雜亂,二是走向極端,自以為已無師自通,忽略聽課。所以教師要在學生預習之前進行必要的啟發,以明確預習的目的性。因此,預習和啟發為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

佈置課後預習時,要求學生用鉛筆在書本上作批註,尤其要注意問題的序號化,理清知識的條理性,而且,在預習後,要求學生將課後習題完成,我在教授新課中將書本上的習題完成,這樣既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可以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善於提問與思考 授課中,我創造機會多設計問題由學生作答,使他們時時參與課堂活動,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多把機會讓給那些靦腆或成績較差的同學,對其作答要及時予以肯定,一方面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可鍛鍊其語感。無論是書本上的思考題或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要留有一定時間思考,讓學生輪流回答或進行討論,後由教師歸納總結。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對學生的思維結果儘量肯定,一方面無須要求他們遵循一成不變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中心意思明確即可。如果只靠死記硬背卻不願花時間來吃透問題,那隻能停留在認識的表面上。所以我們應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在課堂教改實踐中,對學生的踴躍回答,我就經常加以讚賞、鼓勵。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給予肯定。我們老說學生只會死讀書或讀死書,這跟我們平常對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關係,因此我對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是十分讚賞的,如我們對秦始皇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了功過對半、功大於過或過大於功等看法,我都進行肯定並啟發,希望學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並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再論證。當學生的思維結果經常被肯定後,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課堂的口頭交流也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事實證明,只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會使我們的課堂常常出現熱烈、活潑的場面,也會使我們的教學目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當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愛偷懶的學生,但畢竟是少數,這套學習方法,對於許多學生來講,還是十分的有效。這就使學生學起來的時候變得容易些,這對於歷史學科的教學應該是有幫助的。